公視的使命不應只是不灌票2004年總統大選後,社會對於媒體灌票極度不滿,於是在社會的壓力下,幾家新聞台共同簽署自律公約,表明年底的立委選舉不再灌票。也許是因為幾家媒體自律的「賞味期」只在2004年,剛落幕的北高市長大選,部分媒體故態復萌,民視甚至「灌爆」了宋楚瑜的得票數。的確,選舉開票就像賽馬轉播一樣,會讓選民的心情七上八下,觀眾通常不斷按著搖控器,轉換頻道,目光緊盯著票數不放,許多人的心是和螢幕糾結在一起,也因此,媒體更有義務呈現真實資訊,不應欺騙選民的情感。即使每家開票的速度不同,但至少必須告訴大家票數的來源,或自行計票的方法,讓閱\\\聽眾能更清楚的掌握資訊。
當然,如果你在開票的那晚,看的是公視的開票節目,大概很快就會轉台,因為,公視依據中選會開票結果,票開的十分緩慢,但相對精確。不過,和華視聯播開票過程的作法讓人十分不解。公視有必要動用兩個無線頻道讓大家看到完全一模一樣的節目嗎?公共化的目的之一在於資源整合、頻道分工,在不同的頻道安排不同的節目,讓觀眾能在一片同質性的商業媒體中有更多的選擇,然而,公廣集團卻違反了這個重要的精神。
事實上,北高市長投票當日,所有的新聞都集中在選舉議題上,大幅排擠其它的新聞事件,這是對觀眾的收視權與資訊權的嚴重迫害,不論是免費的無線電視,或者付費的有線電視觀眾,在當天幾乎成了資訊文盲,除了選舉資訊,其它的新聞訊息很難從電視當中得知,而公廣集團卻用兩個頻道轉播同樣的內容,和商業媒體比起來,除了「不灌票」,又有多大的不同?
即使公廣集團真的覺得開票新聞十分重要,但是不是可以一個頻道轉播計票過程,另一個頻道進行深度的政見、政策與政局分析,提供我們在藍綠之外的觀看切點,至少讓我們能有不同的選擇與政治素養?然而,公廣集團表現卻是讓人失望。
當然,整體來看,公廣集團的選舉新聞表現比起商業媒體仍然好上許多,例如「公視晚間新聞」除了選舉新聞之外,也以新聞專題播出市長候選人的深度專訪,呈現各自的政見與特色,同時,也製作「公民看選舉」專題,以台北、高雄各社區公民論壇共同決定的議題為報導主軸,反映各地民眾對市政的願景和對候選人的期望。更重要的是,這次公視等媒體舉辦的電視辯論會,雖然只有讓三人參辯論,未能符公共媒體的公共價值,但其引入的審議式民主卻讓公民取代學者專家、媒體工作者成為主要的提問者,重新開啟政治對話的可能。
不過,公視現在的「好」,未必是真的好,有時只是因為商業電視太過「另類」,讓公視顯得格外的「正常」。話說回來,這些都是公共媒體本來就該作的事,因為,公共媒體的存在是要容納政治的多元觀點,對現行體制提出批判性的思考與行動,而非只是「不灌票」。
(本文作者管中祥為本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