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中時》與《自由》的問題在哪

刊載於2007/1/6日,《蘋果日報》論壇

------------------------------------------------------
最近由於民進黨主席游錫#22531;公開表示拒絕《中國時報》採訪,將政治人物與新聞媒體的互動問題再次搬上檯面,引起連串攻防;然而一波未平,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定期發布的「報紙觀察報告」又將《中國時報》列為「烏龍報導」最多的台灣報紙 (第二名為屬性同樣偏藍的《聯合報》),《中國時報》隨即以社論加以反駁,並痛斥《自由時報》與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是「御用媒體」與「御用媒體觀察組織」。《自由時報》以「統媒」跟「親中媒體」攻擊《中時》、《聯合》已經司空見慣,《聯合報》則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跟《中國時報》站在同一陣線,看起來一場媒體互揭瘡疤的遊戲似乎已經開始,可這與我們閱聽人有何相干?媒體為利益而偏頗

台灣媒體不願面對自己在處理政治新聞上的偏頗,反而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說法,例如「監督政治人物是媒體的職責」、「堅持台灣主體意識」等等來搪塞、掩蓋,不過自欺欺人罷了。既然如此,那就來談談「偏頗」吧!

媒體偏頗的手法不外乎三種:「選取的偏頗」意指選擇性地呈現部分事實,忽略另一部分事實。「呈現的偏頗」是指在版面、時段、位置、順序等細節上刻意凸顯、強調,或是掩蓋、弱化某些新聞。最後則是「詮釋的偏頗」,亦即對相同的事實做出不同的解釋。然而事實上,被認為偏頗的媒體自身倒不認為偏頗是個問題,因為這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法,此目的也非深謀遠慮的計中計,利益而已,包括了商業╱政治利益,長期╱短期利益。

以利益為本的媒體沒有藍綠之分,他們只是在謹慎評估競爭對手以及市場情況之後,選取適當利基點切入,然後透過持續不斷的品牌形象營造,讓閱聽人自動去選取與自己立場相近的媒體來消費,或是被消費。

偏頗的媒體帶給閱聽人的真正問題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障礙,讓新聞媒體盡可能壟斷溝通管道,藉此維護媒體作為假性政治陣營的代言人地位」,白話一點就是「讓泛藍╱綠民眾對泛綠╱藍民眾心存偏見,不願進行人際溝通,而讓大眾媒體來代勞」,這樣大眾媒體就可以繼續塑造偏見,繼續牟利。

易使民眾互相砍殺

製造空洞且無深度討論價值的新聞報導是達成目標的必然手段,因為欠缺溝通的材料、拉低討論的高度才是真正的障礙,而非立場,而沒深度又空洞的新聞媒體便是故意讓自己扮演另一方陣營閱聽人心中的敵對角色 (例如:統媒或御用媒體 ),為的就是藉由外部的反對力量來借力使力,幫助媒體「圈養」立場本該多元,但是在選擇稀缺的狀況下,被迫做出選擇的己方閱聽人。

在台灣媒體偏頗的表現之下,很容易產生「第三人效果」,亦即自以為別人比較容易受媒體影響,舉例來說,偏藍(綠亦如此)媒體放出的新聞其實未必能說服所有偏藍閱聽人,反而是偏綠閱\聽人會以為偏藍閱聽人都將受到媒體訊息操弄,因此提高戒心,急於站出來,採用了與主流媒體相同的訊息操作方式,以同樣沒深度、空洞的批評回敬。而這些批評被偏藍閱\聽人看見以後,又會覺得偏綠閱聽人既偏頗又低估偏藍閱\聽人的智慧……就這樣落入互相砍殺的螺旋,而維護了媒體跟政客的利益,無法對結構做出任何改變。

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期待網路媒體能夠突破此一僵局,然而網路公民媒體若想避開主流媒體設下的邏輯陷阱,新的閱\聽人必須更有自覺,要知道主流媒體的「高度」在哪,然後毫不猶豫地超越,才能避免在主流媒體開的擂台上跟媒體打手玩生死格鬥,然後不管打贏打輸,錢都被賺走。

作者為龜趣來嘻部落格格主,媒觀志工

鄭國威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