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媒體不能承受之輕

副總統呂秀蓮在世界女記者及作家大會上向與會李艷秋小姐說,媒體的威力比國軍任何一位勇猛的將領還更具傷力。隔日中國時報有篇回應文章「小記者不可承受之重」,文中述及每次被告、被打、被攻擊、被指責的,是沒有任何權限、必須仰首鼻息的媒體基層。
筆者最近從六百多則與媒體有關的法院判決中,整理媒體從業人員工作上會面臨的主要議題,而從這些案例中,也發現與「小記者不可承受之重」有不謀而合的結論。

每個媒體的官司中,認為權利受到侵害的人,會對媒體提起訴訟。以典型的平面媒體訴訟為例,原告會依照公司規模及職務明細表,把能告的都告進去,從媒體本身、媒體的董事、代表人(法定代理人)、發行人、社長、總編輯、副總編輯、採訪主任、攝影主任、編輯、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編務等通通一個不漏地排上被告之列,可是最後要法律責任的是誰呢?

如果把大家的責任拿來比一比,董事、代表人、發行人,平日多半未介入編務流程,負責人通常也未介入編務或企劃的流程。各組主任(政治組、娛樂組、攝影組等)如果未親自參與被訴報導中的編務或攝影工作,也可以脫身。再扣除未參與決策,對報導內容無決定權的執行副總編輯、單純負責版面編排的美編,負責校正錯字的編務等,多數的案例中,這些人可以全身而退。

剩下的,是第一線作業的記者、編輯,兩個再互推責任。記者怪編輯下錯標題,編編怪記者未合理查證,最後往往是由總編輯陪著記者或編輯負起法律責任。

很少有像新新聞與副總統呂秀蓮間的官司那樣,第一審只有李明駿一個人要負責,到了第二審改判,所有參加編輯會議的人都要負責,由一個團隊共同負起責任。

所幸,大部分有罪(或侵權)的案例中,媒體要與行為人一起負連帶責任,減輕了基層人員的負擔。但是許多媒體會與受僱人作內部約定,因為工作上的疏失涉訟,受僱人要分擔一定比例的賠償責任。

所以從結果來看,大部分的案例中,媒體基層人員的責任,幾乎都是跑不掉的,難怪媒體基層人員有「不可承受之重」。雖然依法論法,法律上是第一線的從業人員要負責,但是從合理性來衡量這些案件,媒體的亂相,真的只有這些基層的從業的人員該負責嗎?收視率、發行量,惡性競爭的媒體環境,究竟孰令致之啊?(本文作者葉玟妤 為中天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