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媒體經營者的無能與掩飾的做作

許多人對「自由時報」的印象大多是鮮明的政治立場,在政治立場明顯傾斜的台灣報業生態中,這家報紙政治新聞的確讓人印象深刻,並且獲得不少讀者的認同與贊許\。不過,即使「自由時報」有其信仰的政治價值與堅持,但其社會及影劇新聞的煽腥表現與侵犯人權的程度,和其它的報紙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2月6日,「自由時報」習慣性以政治新聞作為頭版頭條的當日,在社會新聞的版次卻以將近全版篇幅大幅報導「性虐傳播妹 手機實錄散播」的新聞。斗大的標題以及四張模糊但仍可明顯辯識的照片,清楚地描述一名女子遭性侵的過程。「自由時報」雖然刻意在女子下體上打馬賽克,但新聞內容對性侵過程巨細靡遺的描述,成了不折不扣的具象圖說,「馬賽克」則是媒體自我掩飾的做作。

最噁心的是,新聞中還附上刑法強制性交罪的條文與罰則,仿佛想突顯報紙的警示作用與公共責任,但「自由時報」如果真作此想,又何必用巨大的版面消費受害者的形體與心靈。這家以「本士」為號召的報紙,和「外來」的「蘋果日報」比起來,這則新聞在八掛及腥煽的強度,實在是不遑多讓。

事實上,自由時報和許多報紙一樣,在「蘋果日報」進入台灣市場後,大幅調整經營策略與報紙走向,試圖在政治新聞取得分眾市場的同時,也希望能和「蘋果日報」爭奪同質的消費區塊。然而,這種作法卻使得失去報紙原有的優勢,甚至迷失了方向。最明顯的是「自由時報」影劇版的轉變,過去,該報影劇版往往會以專題針對演藝圈的生態作系統性的討論,但「蘋果化」之後,這類報導越來越少,起而代之大量的跟拍與八掛新聞,對藝人近身的採訪,甚至壓迫。部分記者被迫成為狗仔,並且導致藝人尹能靜在個人部落格上發出一位母親「最卑微的要求」,希望記者不要再近身跟拍她的孩子。

「自由時報」的「轉向」,除了再次顯露商業媒體的過度競爭將人權視為商品的惡劣表現,將侵犯人權當作任性的自由外,同時也曝露出媒體經營者面對競爭的無能。就好比許多老牌的媒體在「壹傳媒」來台時,大舉透過裁員、優退辭退許\多資深員工,這樣的作法,雖然在短期內節省經濟成本,但辭掉資深新聞工作者的同時,卻可能斷了一家媒體多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人脈與採訪經驗,無疑是把經營新聞媒體最重要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拱手送給競爭手。也難怪,台灣的媒體除了政治的市場區隔外,越來越看不到各自在新聞專業上的獨特表現與優勢,因此,一家家老字號的報紙陸續在市場上淍零,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作者管中祥為本會董事長)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