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中央社]樂評家:金曲獎不必背負鼓勵母語創作責任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二十四日電)今年六月,音樂人林生祥在金曲獎頒獎典禮上拒領客家音樂類獎項,將金曲獎長期以來的爭議檯面化。在「金曲獎總體檢」座談會中,與會樂評專家認為台灣已有鼓勵母語創作的音樂競賽,金曲獎其實不必再背負這個責任。

070824_01.jpg由台灣音樂展演協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主辦的「金曲獎總體檢」座談會今天在台北光點舉行,林生祥首先以棒球比賽為例說,棒球沒有票選「最佳客家投手」或是「最佳原住民捕手」的說法,而身為國家最重要的音樂獎項,除了獎座他看不出金曲獎有任何與音樂有關的元素。

「五四三音樂站」兼今年金曲獎評審的馬世芳則指出,政府保護相對弱勢的族群無可厚非,但不需由金曲獎來承擔,何況自從金曲獎設置客語、原民住族語獎項後,並沒有讓這類音樂能見度增加,反倒是限制了林生祥的創作。

070824_01.jpg

也曾擔任金曲獎評審的專業樂評人葉雲平表示,作為國家的重要音樂獎項,想要以二十多名評審來照顧到所有的人,是做不到客觀的。他以自身經驗說,每次參加評審工作,一看評審名單,他就可以猜測出大致的得獎名單,尤其有些評審沒有基本共識,根本無從對話、溝通,因此,過程中有些獎項他完全不想參與討論。葉雲平同時以坎城等四大影展說,如「變形金剛」這種商業電影自然不會參加四大影展,創作人、業者自會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參加,所以,金曲獎必須有它的定位。

大大樹音樂圖像製作人鍾適芳也很少出席金曲獎,她表示,以語言分類,無法比較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而且金曲獎頒獎典禮早已脫離了音樂本質,媒體的報導完全看不出有關音樂風格的報導。專業樂評人翁嘉銘也說,如果金曲獎定位為純音樂獎項,就不應有利益的考量;何況現在已有母語創作的音樂競賽,就具有鼓勵的效果,金曲獎實在不必背負如此重擔。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