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於八月底製作了「宅消費」專題,九月一日中視的「我猜」節目亦以宅男為題製作了備受爭議的內容。後者由於過於刻意地拼湊負面形象,引起了動漫畫愛好者的不滿,而計畫於9月23日至中視陳情抗議。
「宅」所指為何?姑且先把這個問題擱置在一旁,讓我們思考是基於怎麼樣的邏輯產製出這樣的節目,並且引起這麼多人的憤怒?
綜藝節目在商業媒體的運作邏輯下,首重的即是收視率。然而為了確保收視率,自然不能得罪一般大眾所認可的價值觀,於是在建構宅男的形象時,便誇張的製造、拼湊主流價值觀所不認同的邊緣性格,如:不注意個人衛生、缺乏社會生活、對於性充滿幻想卻不敢接觸異性等等...而在建構這樣形象的同時,又站在自認的主流立場,對他們建構的形象窺伺、批判,來達到娛樂的目的。
日本也有相同的狀況。經歷泡沫經濟以後,企業大量裁員造成了失業潮;也徹底銷毀了過往的終身僱用、年功序列制,並以員工的實績取代之,使剛畢業投入職場的年輕人面臨了更高的工作壓力與更糟的工作環境與報酬;再加上隨著社會變遷,女性大量投入職場,使得失業人數逐年增加。
同樣的,日本的出版界與電視媒體信手捻來一個新名詞: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也就是尼特族,指的是不在學、不就業或受職業訓練的人。這名詞指的是一種狀態,而不代表處於這狀態下的個人沒有就職或進入社會的意願。但是隨著書籍、綜藝節目與談話性節目一再塑造尼特族缺乏工作意願的形象下,使得這個名詞變得具有負面意義,也同時的讓處於這種狀態下的個人,受到這種定義的壓迫與歧視。
回到「我猜」節目所塑造的「宅」形象,首先我們必須認知這種為了達到娛樂目的,拼湊各種極端的負面形象,在現實中並不真實存在著。但是每個不設防的觀眾,在觀看、大笑之餘,卻直接的接受了這種刻板印象。於是造成了真實生活中的個人受到歧視或者壓迫。
例如吳宗憲捏造「涼宮春日的憂鬱」中的片段,使人認為那是充滿情色描寫的小說。其愛好者在購買時、閱讀時,就可能因此得到他人的側目,而父母也會禁止自己的孩子閱讀此類的書籍。其他以偏概全的詮釋、壓迫,層出不窮。於是接受這種刻板印象的大眾,遂成為媒體的共犯。
破除媒體操弄著的符號暴力,在行動上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一方面是如同將於9月23日前往陳情抗議的動漫畫、遊戲愛好者一般,挺身而出爭取自己的權益,抗議妄為的暴力;另外一方面是透過與身邊朋友、家人的溝通,讓他們理解電視節目所塑造出的形象充滿了誇大與偏見,而不能輕易的接受、認同。
然而,在這事件之外,各種各樣的偏見、歧視也以相同的方式透過戲劇、綜藝節目、新聞被生產、傳遞。學著對於媒體所給予的資訊保持距離,透過反思、查證作出自己的判斷,是避免讓自己成為共犯的不二法門。
(本文作者董福興為部落客、媒觀駐站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