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立委選舉之後,中國時報的「言論廣場」版,有兩篇檢討媒體與台灣政治現象的文章,分別是清大教授姚人多的〈最大亂源監督次大亂源?〉(2008.1.17.)與世新教授林照真的〈媒體與第三勢力〉(2008.1.18.)。當過去批判媒體現象一向犀利的姚人多,令人遺憾地仍只能將其反省與批評,停留在藍綠媒體如何操弄藍綠政治邏輯時,曾是報紙資深記者的林照真,則非常清楚準確地指出,台灣主流報紙與電視媒體,對第三政治力量的興起不聞不問、冷漠以待,使第三勢力的相對進步力量無法展開,亦使藍綠政治的惡質競爭局面無法改善。延續林照真的觀點,我可以這麼說:台灣社會退步的最大助力、或說社會進步的最大阻力,就是台灣商業主流媒體。這些主流媒體,無論電視、收音廣播或報紙,長久以來對台灣社會邁向退步與墮落的集體貢獻、及其破壞性的程度,難以估計。政治上,他們為了刺激收視/聽率或買/閱報率,而無所不用其極地撕裂族群、創造藍綠矛盾,造就了兩批深受其害而仍不自覺的、不幸的藍綠民粹部隊,這在姚、林二文中也多少都有描述,亦早已是關心媒體者的常識或共識。
進步的政治力量、社會運動,或理性的政策討論與評論意見,幾乎沒有曝光或發聲的機會,或充其量只是裝飾性的偶爾出現;它們跟「藍綠新聞」在媒體呈現上的不成比例,使其並不具有普遍地形塑社會大眾之進步觀念或認識問題的功能。商業媒體把台灣政治拖在一個無止盡地虛耗空轉的局面,綁架了所有必須如此配合的政客,而成為媒體表演者(「表演」做為「政績」)、跟著媒體虛耗與空轉;然後,媒體又反過來批評或「監督」從政者,說他們讓台灣社會與政治空轉。這些媒體一隻手擺出高尚「好人」或「社會正義」的姿勢,批評政治/政府的無作為,同時另一手將惡事做絕,拼命創造藍綠矛盾、社會對立、與政治反智(即不做政策與議題的理性討論、只搞民粹情緒)。媒體搶奪便宜又拼命賣乖,我一向認為是台灣社會最虛偽、最惡劣的一個社會面向或文化環節,以最糟、最重的字眼描述或批評他們,猶有餘辜。
主流商業媒體長期協助台灣社會不斷倒退的「豐功偉蹟」,不只在政治層面,而是遍及各種層面。在社會層面,自解嚴以來台灣社會自發的草根力量、公民團體、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社區營造、與市民社會的其他各種聲音與行動,在主流商業媒體裡,從沒有固定或明確的位置(常常是沒有任何位置),除非你為媒體設計一場有著商業吸引力的「表演」行動、或衝突場面,他們才會來報導,但也只報導這部分,然後把你其他的意義脈絡全部砍掉。我們的主流媒體,看不到、也沒興趣這些屬於台灣社會最堅實的組成面,也不看社會裡關係著普遍大眾的階級議題;他們只會大篇幅地、好幾個版面地報導台灣式的「社會新聞」,也就是聳動、狗血的那些垃圾新聞,動輒成為頭版/頭條,沒出息地跟著蘋果日報的狗仔新聞跑,然後用一些中產式溫馨的「愛心」新聞,假裝要平衡自己生產過多的暴力血腥社會新聞。
在文化層面,台灣的主流商業媒體,和我們這個不重視文化的政府(無分藍綠)一樣,若不是把文化可有可無地隨便塞在媒體不起眼的角落(或根本沒有空間),就是只會年復一年地高舉商業主流文化,如好萊塢電影、商業電視、商業流行音樂、或兩廳院式的表演藝術活動。台灣具有創作企圖的、非商業的、文化意義嚴肅的、另類前衛的各種藝文創作事件、團隊或個人的努力,很難、或從無機會在媒體上被給予足夠的報導篇幅。台灣具有文化主體意識與創作能量的生產者,在過去以來的處境如此艱困,固然政府要負很大責任,但媒體眼裡的只認識主流、對其他形式一概無知與傲慢的事實,難道不是一大原因?例如,台灣電影無論劇情片或紀錄片的困境,和台灣觀眾只會看好萊塢、對其他電影文化缺乏起碼的興趣與認識,與媒體長年逐日大幅報導好萊塢的電影與影星起居注、不給其他形式的電影文化任何固定的報導和評論空間,難道沒有根本的關係?
台灣商業媒體近年來,更赤裸地把商品資訊置入一整落或更多的報紙版面、或電視整點新聞報導裡,當做看似客觀的、採訪過的新聞資訊,賣給閱聽大眾,一如他們赤裸地製作藍綠對立。全社會厭煩了藍綠政治惡鬥的人,尤其是年輕世代,遂逃遁到這些撲天蓋地的商品資訊裡,用消費來自我治療,尋找鬱悶的出口,甚至救贖之道。這是媒體帶給台灣社會最悲哀的倒退:應該將熱情美好的生命、揮灑在具有理想性格之社會進步事業上的年輕人,幾乎全部陷溺在物質消費的生活裡,做為抗拒政治與媒體亂局的逃逸方式。但年輕人恐怕要盡快知道,現實環境其實終究是無路可逃的,我們活在其中只能正面迎戰,以有意義的政治行動,集體抵抗成人世界的不公不義,創造我們比較希望擁有的合理環境。
面對主流商業媒體老闆長年來成就的這些「事蹟」、與對台灣社會退步的貢獻,想要跟那些在營利過程中早已被工具理性化的媒體業者曉以大義,大概是與虎謀皮,幾乎沒有可能性。因此,不甘於被主流媒體葬送掉未來的台灣公民,只能積極參與媒體結構改造的長期工程,並且在集體努力的同時,一面思考利用新的科技形式,創造有主體性的獨立媒體,將改造與建設性的力量連結起來,重新讓媒體的集體實踐,與有創造性意義的媒體生活,啟動台灣的社會進步。
(本文作者郭力昕為本會董事、媒體改造學社成員、影像評論者、政大廣電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