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漢城奧運時,日本放送協會(NHK)首次實驗性地以HD(High-Definition)轉播部份內容。當時台北市許多的大樓上也突然出現了許多小耳朵碟形天線,以接收衛星溢波,享受高畫質的奧運轉播。20年後的現在,北京奧運舉辦前夕,我們也有機會觀賞到高畫質的內容,無論是透過數位電視或者是網路電視(MOD)。實際上,公共電視已於今年二月一日起,透過數位電視進行HD頻道的訊號測試(但僅限於部份區域);而中華電信網路電視MOD則已經使用高畫質轉播奧運棒球資格賽,也已取得今年奧運的台灣區新媒體轉播權。
在二十年的時間裡,隨著技術的發展,由類比訊號到數位訊號,以及新的影音壓縮技術使得頻寬問題得以解決;數位匯流的發展與網際網路的普及,配合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多樣化與低價化,使得有高畫質節目需求的群眾由過往能夠負擔衛星電視設備,即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擴展至大多數的消費者。在軟硬體、時空環境的配合下,高畫質電視因而發展。
但回到一個初始的問題—即內容的問題上,當我們有了高畫質電視以後,是否也會有高品質的節目可以觀賞?甚至可以問:若高畫質電視是因為轉播奧運的需求而受催生,那麼奧運結束以後,還能看些什麼?
這或許該回到節目產製的問題上來討論。先天特質上,最有需要以高畫質播放的節目為體育賽事與自然生態紀錄片,但前者須配合賽期,而後者往往需要長期的拍攝與製作期間,無法填滿每日頻道時段。必然的,綜藝、戲劇、新聞等類節目也須因應而轉型。由於台灣有線電視發展的歷史問題,使得迄今我們仍舊能打開電視看到上百個衛星頻道節目。也因此,這些節目不限種類,外在由於收視率、廣告收入的多寡,內在由於製作費、人力、時間緊迫等問題,使得節目水準顯得粗製濫造。但在各頻道比較之下,卻也沒有品質特出的節目,使得節目產製的水準一齊低落—收視率相當高的熱門節目亦然。不過,高畫質電視在有線電視平台(其實也包含著數位電視)的紅海中,指引出了一片開放的藍海。但首先須面對的是個頻道經營者如何在技術造成的差異性上,建立出品質的獨特差異。
所幸,公共電視許多節目已嘗試透過高畫質製作,如戲劇類的「我在墾丁天氣晴」,綜藝類的「週末狂熱夜」,頻道正式試播後也將播出以蘭嶼生態為主題的紀錄片「野性蘭嶼」與國內團隊製作的「福爾摩沙指環」,這些節目於製作、於品質都在水準之上,應可作為高畫質時代節目產製水準的表率。
無論電視台或民間製作公司,面對這樣改變,在任何方向上都應該產生新的思考。呈現內容上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畫面表現上使用不同的影像語言、技術上:無論燈光、收音、佈景任何一個細節上的注重與進步。讓整個廣電專業分工得以落實,每一個環節都因自身的專業而成為重要,而這也能間接改善整個傳播業勞動環境,由現狀得到提昇。
然而,無論公共電視或者中華電信MOD所提供的HD頻道,都僅是高畫質電視的鋯矢。真正全面的數位化,仍待行政院正式釋出頻道。但作為一個閱聽人,在充滿著眾多頻道與節目的有線電視時代中,或許我們無法全面性的監督媒體。但在嶄新的高畫質電視時代,我們可以大聲的說:「除了高畫質,還要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