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媒觀報導]三退跳票媒體改革的願景何在?

有鑑於近日「黨政軍退出媒體」、「媒體公共化」引發諸多爭議,台大新聞所特舉辦「三退跳票媒體改革的願景何在?」座談會,邀請傳播學者及媒改團體一同探討目前台灣傳播政策及環境的發展。這場座談會由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主持,與會人士包括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公共電視研究員程宗明、政大新聞系主任馮建三以及前政大新聞系教授陳世敏,均對於目前的發展和新聞局的態度,提出了建言及批評。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認為,具有民營化活力的公共電視台,不見得要像目前新聞局所規畫的方式。而且若由公視基金會做為華視公股的控股公司,「兩種截然不同的股權結構,將會導致經營目標上的矛盾。」還是應該要由政府編列預算將公股買回,使華視成為一個體質健全、百分之百公股的公共電視台。至於華視遷移至南部的問題,則建議應做整體、通盤的規畫,例如員工問題、廠房問題、目前有沒有水平、垂直產業規模發展皆未經詳加思考,只是草率的提出華視南移的計畫,沒有多大意義。

公共電視研究員程宗明表示,黎明文化基金會問題不只是法律問題,「不能因為登記日是民間身份就宣稱是民股。」應該要從當時成立的背景,以及資金來源這兩個層面判斷究竟它是公股還是民股。而政府將購回華視股份的責任交給公視,程宗明也不能苟同,認為「此舉無疑是混淆了政府和民間的權限,也突顯了政府公權力不欲彰顯的問題。」而要求公共電視將來自負盈虧更是奇怪的想法,「一般的商業電視本來就已自負盈虧,若照新聞局的說法,何必需要公共電視?」

政大新聞系主任馮建三更質疑新聞局執行媒體改革政策的誠意,認為既然能編2年92億的特別預算給公視,其中還包括20億的境外外語頻,卻編不出買回華視公股的預算。「難道設立境外外語頻的優先性會高於華視公共化嗎?」另外,他也坦言自1995年黨政軍三退運動以來,媒體改革現況變的如此滑稽,應該需要再10年的努力,以完成媒體改革大業。

前政大新聞系陳世敏也直言,在台灣政黨對峙的情況下,許多政策變的更加複雜,電訊政策和公共化猶為如此。因此政府角色應更加積極,以面對隨時都在變化的傳播情勢。他以英國和美國為例,英國的廣電政策幾乎每隔幾年都會有大規模的改變,從此看出英國政府鑿力之深,而美國FCC光是律師就高達400人,這些都是台灣無法做到的。「新聞局或是未來的NCC都需要極龐大的幕僚人數,以利傳播政策的長久規畫。」

至於國民黨的三中問題,與會人士多認為整個交易的過程應該公開化、透明化,中時報系有責任對社會公眾交代清楚。此外,對於跨媒體經營的股權問題,也應立法規範,避免媒體壟斷。還有原本就屬於公眾的頻譜,無論是電視或是廣播,中時不應也不宜再獨佔享用。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