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朝政台北報導】因幾起政府重大弊案,使幾位與弊案當事人相關的親屬,獲得媒體青睞,大肆追逐,甚至發生總統夫人吳淑珍的母親,對著媒體記者潑水,爭執「自由」,為此廣電基金召開「鏡頭下的人權」座談會,試圖探究媒體與個人隱私的關係,以及該如何改善這些問題。
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賴秀如以長年在台灣人權促進會的觀察認為,台灣政治民主化後,記者、警察與司法官最容易侵害一般人的生活。她說,這三種人都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而解嚴、媒體開放後,缺乏良好的競爭環境與專業訓練,使台灣媒體生態必須遵循「叢林法則」,以不漏新聞作為標準。
民視新聞部副理蔡滄波則提到,追逐收視率在台北新聞圈已成為無形驅力,每天都有電子媒體以攝影機侵犯民眾隱私權、拒絕採訪權。他猜想,或許有一天媒體主管都不看每天早上9點的「收視率調查報表」,「大家就會做得比較正經」。
曾在電子媒體擔任攝影記者,目前在自由時報當記者的秦裕中指出,電子媒體的攝影記者在時間壓縮下,經常連採訪的新聞內容都不清楚,只能倉促拍完、匆匆剪接成一條新聞,「攝影很無奈,自主性不高」。
面對新聞從業人員遭受龐大的結構性壓迫,律師尤英夫除了舉出幾項法律條文,呼籲一般民眾遭到媒體侵犯時,可尋求法律途徑,「多創造一些『案例』,讓人知道新聞自由與人權的界線」,也是一種不僅「有意識」,更要有「行動」的作法。
尤英夫直陳,媒體如此作法會自食惡果,將使媒體缺乏公信力,例如這次法警與媒體發生衝突之後,法警室有許多民眾送去的鮮花表達慰問,顯示很多民眾對媒體不滿。
賴秀如開玩笑說,或許多幾家媒體倒閉,可以讓台灣媒體競爭環境變得好一些;或是讓民眾多些人權意識,「必要時就提告」,例如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日前網羅了一群專業律師,可協助相關個案進行司法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