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許公廣集團一個未來系列座談會-「族群服務頻道與公廣集團」現場報導

《媒觀公民記者蔡蕙如報導》三月十六日下午,「許公廣集團一個未來」系列座談會最後一場「族群服務頻道與公廣集團」在台北市NGO HOUSE舉辦,其中以目前台灣族群頻道服務與族群狀況,針對原住民電視台與客家電視台的營運現況與未來展望展開討論與建言。在公共電視總經理胡元輝的開場下,首先比較目前國內客家頻道與原民頻道和國外族群服務頻道的狀況,在澳大利亞、愛爾蘭、芬蘭都有頗具完備的族群頻道,除了符合「族群多元」與「相互尊重」的原則,在SBS更有同一節目雙聲道,並與廣播同步播出不同語言,以達到綜效。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社會研究所楊聰榮教授認為關於族群政策與傳播政策應該以「模糊與清晰政策」雙管齊下,並且以「容忍多元」、「族群分化」與「族群容忍」作為基調,揚棄族群本位主義與多數人的跨族群經驗來面對台灣目前的族群傳播問題。而台大新聞所彭文正教授與現任客家電視台執行長陳板認為,客家電視台不只為「客家族群」同時也為「客家電視台的觀眾」服務,並且更應該以「文化」範疇來看待客家電視台的未來走向,這是除了「族群」之外的更寬廣的視野。

在原住民電視台的部份,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林福岳教授提出長期以來原住民族在主流媒體的形象,總是被動的「被詮釋者」與「被再現的他者」,如何以充足的空間、良好的管道、足夠的能力來為自己發聲,是目前應該要注意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並非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原住民電視台可以立即解決與達成的。未來原住民電視台納入公廣集團之下,如何保持主導權與自主性,以及如何與公共電視互相合作,都是目前應該著手策劃的。而基於「公共服務」下,原住民電視台不僅要滿足原住民族的需求也要符合整體社會的期待。

而原住民台台長瑪拉歐斯以「我要快樂,我們可以」八個字作為原住民台員工要「快樂地工作、自信地服務」的來源,如何在政治力、非媒體專業、無新聞道德者的介入下,以原住民族的主體發聲,是原住民台目前在備受壓力與批評浪潮下,要面對的一大難題之一。而瑪拉歐斯也認為原住民電視台應該要擺脫「寄居蟹」的命運,才可能在穩定的環境下,以獨立的姿態為原住民的教育文化與其自主性做一最好的表達。

與會來賓馬躍比吼認為公視的「原住民」節目只是將原住民作為踏腳石的漢人觀點,並且質疑原住民電視台在商業機制下的媒體集團的控制,已經無法具備自主性的發言管道。引起在場熱烈討論。原住民電視台開播不到一年,資金也受政治力與商業財團的控制,如何在媒體實務人才與設備資源的加強之外,再加以「面對主流的批判意識」的員工訓練是更為重要的,惟有身為媒體工作者對扭曲的主流觀點提出身為少數族群的意見與批判的觀察,才有可能有更好的媒體表現。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