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立報]納入公廣集團 族群傳媒望更多自主

【記者陳朝政台北報導】根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14條指出,政府編列預算招標採購的客家電視台、原民電視台,將於明年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族群服務頻道」納入公共廣電集團後,許多問題亟需在今年解決。昨天公視與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合辦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楊聰榮表示,語言在台灣族群的認定扮演重要角色,觀察客家與原住民電視台,「語言的復育」就是其中一個核心目標,可以在語言復育的前提下,採族群清晰政策的方向。然而,族群特性不是孤立存在,必須放在人際關係中去討論,所以族群傳媒的問題是:一方面要強化族群文化內容,又要避免族群中心主義。

楊聰榮建議,不論是客家或原住民,在內部語族多元,不得不採取「其他共同語」,加上台灣多數人有「跨越族群」的經驗,因此必須要清晰跟模糊並進;為了個別族群的文化保存,必須清晰地分化各個族群,這部分由原民台與客家台來做,另外無法在此架構中收錄的其他議題,則放到「族群綜合台」。

「把原住民台放在公廣集團,那它還是不是原住民的原民台,這個原民台是誰的?」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林福岳表示,原住民在主流媒體中仍舊常以「他者」出現,充斥刻板印象。

林福岳希望,將原民台放在公廣集團中,擁有相當程度的主體性跟自主性,而這個主體性的實踐不只是在公廣集團裡的位置,更是在整個台灣社會的位置。前原民會副主委、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浦忠成也強調,匱乏的族群認知可以透過公共媒體的教育做到。

瑪拉歐斯以「寄居蟹」比喻原民台的處境,他說,台視給了他們第一個殼,現在則是東森電視台。浦忠成指出,原民台2億多元的預算,部分遭凍結,就是因為政治力的介入,人事的遴選派用也出現非常嚴重的干擾,「這些都是東華大學在評鑑原民台時發現的」。

種種因素使得客家台與原民台看似「獨立的媒體」﹐卻又處處失去主體性、自主性﹐未來若真的納入公廣集團﹐陳板與瑪拉歐斯的期望一致﹐就是增加其預算、人。」

本文轉貼自台灣立報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