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戲劇反映社會偏見 學者:品管有問題

【記者陳朝政台北報導】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不只出現在新聞報導,再現社會現實的戲劇更容易產生誤導,或是傳播偏見。日前報載,民視連續劇《意難忘》,因為劇情出現有關「唐氏症」的不當對白,引起許多育有「唐寶寶」的媽媽們抗議。

「根據抗議、投訴的人說……。」唐氏症關愛者協會董事長林正俠說明,遭到抗議的劇情是描述一位反派的女性角色,為了繼承「豪門財產」而懷孕,經過檢查疑似懷了「唐寶寶」,卻被旁人指責、諷刺是因為「造口業」、「做壞事」才會這樣。

後來經過抗議,民視節目部總經理也在接受平面媒體採訪時「[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P&showdate=20060307&Sec_ID=9&Art_ID=2450519]深感歉意[/url]」地說:「本意並無影射,未來編劇會更小心。」民視觀眾服務組組長吳榮嶺也表示,《意難忘》的劇組已安排前天的劇情有旁人指出,「扶養唐氏症寶寶的媽媽都是非常偉大的」,做為對觀眾抗議的回應,彌補日前所犯下的錯誤。

林正俠認為,民視能在短時間內做出回應,表示有聽見觀眾的聲音,「知錯能改」,何況協會也不太可能做出太嚴苛的要求,而且「教育」比指責重要。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管中祥則表示,民視的作法沒有解決問題。他說,遭到抗議的劇情問題在於將「壞行為」跟「懷了唐寶寶」連結,將懷有唐氏症胎兒視為「惡果」;然而,發生唐氏症有醫學根據,光是說扶養唐寶寶是件偉大的事,並未回應傳統迷信的錯誤觀念。

管中祥直言,戲劇反映這些習以為常的社會觀點,事實上複製甚至加強了既有的刻板印象與偏見。但並非沒有辦法檢視節目內容是否有問題,他說,公共電視便有制定一套節目部的檢證標準,只是台灣的連續劇往往都是「邊拍邊播」,缺乏事前編審的機會,「品管有問題」。

管中祥表示,姑且不用道德、社會責任等高標準,就從「商業機制」來看,台灣的媒體也不是一個「理性的企業」,缺乏對產品負責的精神,才會提供觀眾「劣質商品」。但也不是沒有辦法補救,他說,其實可以在每一集結束後針對劇情說明,特別像唐氏症這類醫學專業的資訊,或事後召開座談會討論,「當然最有誠意的作法就是停播」。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