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消費原住民的白色巨塔

身陷醫院權力戰場的蘇怡華醫師,因為前女友關欣的一封信,去了一趟位於南投的某處不知名原住民部落,而重新體認醫者必須以患者為念的原初精神。這是改編自小說《白色巨塔》的電視劇在上週末的句點;不過,這並不會是改善原住民部落醫療資源不足問題的句點,也不會是眾多醫生在權力遊戲中迷失醫道精神的救贖。更令人慘不忍睹的是,這代表台灣社會當前對原住民的一種島內東方主義式想像的寫照。電視劇《白色巨塔》的結局,暴露了主流社會的漢人,對於原住民部落的一種浪漫刻板印象,認為透過「貧窮」原住民的天真純樸「自然天性」,可以治癒都市叢林中貪婪的人性,重新賦予主流族群的漢人一股重生的力量。

這樣的想像,造就《白色巨塔》對弱勢族群的最廉價救贖與消費。一方面,是個人式的贖罪行為——漢人長期透過政治經濟結構的剝削行為,只要透過劇中的關欣與蔡其書等幾個少數善良醫生,不計報酬到原住民部落行醫的個人無私奉獻,就可以得到解決。而逃避情傷的關欣,也可以從無力負擔醫藥費的患者家屬所送的高山蔬菜中,得到了天啟式的救贖。就這麼簡單,台灣的城鄉醫療差距、以及原住民經濟弱勢的根本問題,從此化解在幾顆蔬菜與一顆善良醫生的心中。

另一方面,則是對原住民刻板印象的立即消費——主流社會中令人厭惡的爭權奪利行為,可以依靠貧窮族群的純真善良作為對照,讓身在塔頂的蘇怡華只需透過「上山一趟」的「購買行為」,就能立即體悟而獲得心靈平靜。同樣簡單的邏輯,使得許多善良醫生迷失其中的白色巨塔,因為這麼快速而缺乏脈絡的個人頓悟而轟然瓦解,重新回到醫病平等的烏托邦。

原住民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根源或在於醫療政策不當、或在於原漢之間的不平等、或在於台灣經濟發展的城鄉差距等等。台灣醫師的醫德問題,根源或在於官僚體制的形成、或在於社會對其地位的過份推崇、或在於龐大醫藥業利益的商業壓力籠罩等等。這些龐大而錯綜複雜的議題,特別是原住民族群面臨的困境,當然不是《白色巨塔》一部電視劇都需要處理的問題。但是,電視劇情與導演在結局硬要牽扯原本並未埋設線索的原住民部落,作為男女主角迷失於感情與事業的解方,這種「無意識」的安排,不僅僅是劇情處理上的牽強疏失而已,更成為一種對原住民部落影像與意識型態剝削的代表。

《白色巨塔》作為一齣相對精緻的本土電視劇,其用心與成果都應該受到肯定。但正因為如此,當中顯現對原住民刻板印象的消費,以及過於簡化的個人式救贖,更讓人心驚。流行文化不必然要負擔深刻盼討原住民等社會議題的責任,但同時,卻也應該切忌用廉價手法來消費與二度剝削弱勢族群。

(本文作者劉昌德為中正大學電傳所助理教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