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small][b]本週主題:媒體命名的歧視與污名[/b]
主持人:管中祥、洪貞玲、萱萱
[b]內容報報:[/b]
1月16日的中國時報刊出了一則標題「原民毒蟲夜偷雙B車」的新聞,內容提到「台北縣汐止分局追緝贓車,循線破獲三男五女的竊盜集團,這群竊賊全是原住民毒蟲,專門趁夜挑雙B轎車下手…這八人都是親戚、朋友,不僅主嫌的媽媽、姐姐有參與,連前妻也回頭和林嫌及現任妻子共住屋簷、一同犯罪,堪稱原住民家族竊盜集團」。醒目、斗大的「原住民」三個字出現在新聞版面上,不斷提醒我們這些原住民是「毐蟲」、是「家族竊盜集團」,有趣的是,我們不清楚這些嫌犯的個體,只看到他的種族卅族群身份。[/size][size=small]我們絕對不可能在台灣的報紙上看到「『漢人』毒蟲夜偷雙B車」、「惡客臨門 『外省人』三兄弟反抗混亂中砍死雙盜」,或者「兩盜劫民宅遭三『福佬人』砍死」的新聞標題,但對原住民族污名化的新聞卅標題卻是屢見不鮮,顯然的,種族歧視的問題在聲稱民主、人權的台灣依然可見。
事實上,媒體經常用「命名」的方式不經意透露出自己對群體的刻板印象或價值觀,同樣一件事使用不同也的命名也會讓人們對群體產生不同的看法。例如,前陣子發生的高捷事件,不論媒體使用「外勞暴動」及「外勞抗暴」的命名新聞的方式,都會讓我們的不同的觀感,或者,「革命軍」和「反叛軍」都在指涉同樣的一群人,但透過不同的命名卻顯露出不同的價值與暴力。
這種問題當然不會只發生在原住民朋友的身上,媒體對「新移民」、「同志」等少數卅弱勢社群的污名化也經常可見,然而,「命名」不僅會造成污名,更是對既有刻板印象的複製與擴散。如果媒體不斷地以「毐蟲」、「家族竊盜集團」等污名的負面語彙為原住民命名,除了出透露種族偏見,不也是複製刻板印象,甚至是撕裂社會的惡劣行徑?
本週節目將針對媒體對特定族群污名化的情形加以檢視,並進一步探討命名背後所潛藏的意識形態為何,我們也誠摯地邀請所有觀眾們,以不同的視聽觀點共同正視媒體潛移默化的暴力問題。
精彩內容,請點以下節目收聽:-D[/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