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侯美如整理報導】在男性掌控力量的父權時代,女性的聲音鮮少被聽見。幾百年來知識的創造彷彿都出於男性之手,女性被迫順從男性為這個世界下的定義:宗教、科學、經濟發展、及心理學。新媒體的出現卻沒有為女性開創新局面,反而複製並強化了壓迫;印度悠久而興盛的影業,更是這歷程的最佳證明。
變換的女性角色
女性自早就是印度電影鏡頭的主題。雖然如此,電影裡的印度女性卻永遠只有服從的臉:她們被刻劃成理想的母親、忠實的妻子、乖順的女兒,好姐妹之類的角色,這都是印度傳統讚揚的女性特質。
早期1930到40年代的印度電影,從傳統家庭的角度看女性:她們具有某些共通的特質,比如純潔、耐心、自我犧牲和忠誠。因為當時女性的生活範圍的確僅限於家中。電影裡她們的一切活動、幸福和目標也都在家庭。當時電影的片名也通常顯現女主角和家人或丈夫的關係,類似我們的「婉君表妹」。
相對於傳統社會,1950到60年代的女性形象開始對社會潮流有所回應。鏡頭開始對社會經濟變動及後獨立時期的女性感興趣,螢幕上開始出現兩種不同類型的女性:好女人天真無邪、乖巧聽話、大方又忠誠;壞女人則現代感十足、聰明、外向且獨立。
印度女性的形象開始充滿分歧和矛盾。從女神到妖婦、從權威者到受人踐踏的低層女性;電影及報章雜誌中,女性被分塑成美德和罪惡。
到了70年代,平行電影公司(Parallel cinema)又給了女性不一樣的外表。媒體上出現的印度女性,獨立思考、作風大膽,完全顛覆了過去對女性的既定傳統,表現出女性的力量和脆弱。寡婦再婚、賣春等,都開始能搬上螢幕成為話題。
男性觀點的詮釋
然而,這個時代的電影呈現的多是「英雄救美」式劇情:總有一個女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而英雄會出現打倒邪惡,在最後拯救美人,正義得到伸張。雖然看似女性在媒體的形象提高了,但其實勝利的還是沙文主義──真正受到讚揚,形象提昇的還是扮演「英雄」的男性;這個時期的電影藉由對柔弱受害女性伸出援手,提升男性尊嚴和強壯的形象。
女性角色好不容易走出傳統家庭,卻困在男性規範的牢籠中。新時代的印度女性再獨立、再大膽,也不過是男主角英姿旁的陪襯;這種形象到了70、80年代更被推擠到邊緣。
接下來的印度女性開始以「鄰家女孩」的形象出現。主流電影不再精心刻畫女性的特質,只將女性視為男主角的陪襯。女士們個個穿著漂亮、濃妝假笑,擁有一身魅力,卻又有傳統的忠誠順從美德。70到80年代的銀幕,只從身體特徵特寫女性,符合社會對女性要求的「漂亮外表」。
到最近,電影裡的印度女性形象仍然充滿矛盾。這時代的女性開始以充滿自信、勇於表達自己的形象出現在螢光幕前,但那些特質卻被歸為「一個懂得持家的好妻子」。女性角色有敏銳的判斷,但只是為家人解決難題。繞了一大圈,還是把女性放回家庭角色中。
反傳統仍然失真
近來印度電影界開始吹起反傳統的風潮,媒體中女性開始有專業形象。她們可以是女演員、技術人員、作家甚是導演。但印度獨立媒體IMC India卻擔心,「我們通常都是從男性的眼光去看女性的故事,因為印度並沒有太多女性的媒體工作者。
雖然近年來有較多的女性投入媒體工作,但這似乎反而讓情況更糟。」不少女性受到螢光幕的光環誘惑,進入媒體成為漂亮的展示品。總體來說,許多以女性角色為中心的電影刻劃出的,是失真的女性。它們為社會加諸刻板印象:女主角總是無助、沒有自己理想、為了家庭犧牲,並且只能從照顧丈夫和孩子中得到成就感。
本文來源:[url=http://www.lihpao.com/]台灣立報[/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