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黨」控商營的台灣媒體

隨著「紅潮」的擴散與起落,社會越來越能清楚地看到媒體立場偏頗、引導運動、擴大衝突、弱智議題的荒腔走板行徑,不過,最令人拍案稱奇的是,十月十日廣播電台的「錯置」現象。

倒扁總部要群眾收聽NEWS98接收指揮中心的命令齊呼口號,這種場景宛若十多年前地下電台扮演的群眾運動轉播站、前進指所的角色;有趣的是,現在的地下電台卻打算發動「蓋台」抵制NEWS98,這種作法有別於國外或過去的非法媒體常有的反政府性格,相反的,倒像是執政者的禁衛軍。此種「合法電台地下電台化」、「地下電台保皇化」的現象,恐怕是舉世罕見。
媒體超乎常理的表現,讓人仿佛置身百年前的「黨報」時期。黨報的最大特色在於多為私己利益,或為自己認為的「公益」服務,各抒理念,排除異己,對黨報而言,媒體不是社會公器,而是宣傳機器。

不過,如果單純用「黨報」的概念分析台灣媒體似乎過於簡單。某種程度,黨報仍具有理想主義性格,但,台灣的媒體卻未必如此,相反的,現在的「黨報」反倒具有濃厚的商業性格。

「承平」時期,雖然,雙方政治立場大不相同,但利潤擺中間的經營準則倒是大同小異。主流媒體強調腥煽、侵犯人權、便宜行事、置入行銷,極盡撈錢之能事;而地下電台以「台灣主體性」包裝藥品,兩者半斤八兩,不相上下。只是到了對戰時刻,兩軍退回陣地,固守基本盤,拉壟基本教義派,即使不能大賺,但只要成本控制得宜,至多也只是小賠。

顯然的,台灣媒體並沒有因為合法化之後就成為公共論壇或是客觀中立,相反的,依然各擁其主,黨同伐異,有趣的是,頻道開放後,媒體的政治版圖雖然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但地上、地下媒體的角色卻十分錯亂。

進一步來看,雖然,媒體所有權不像過去由政黨或政府直接經營,但媒體擁有者的政治傾向與政治態度卻是昭然若揭,明顯反應在媒體的內容偏向。在此之外,媒體名嘴與論壇節目主持人更是大喇喇地以「社論」之名,作賤媒體應有論壇角色,群聚顏色相同的狙擊手,建構媒體一言堂。

傳播學者李金銓曾批評台灣開放前的媒體是「官控商營」,黨政軍控制媒的威權時代,媒體不但受到官方控制,在經營上也充分展現了商業媒體的惡習。.如今,表面上黨政勢力已退出廣電媒體,但實際上,政治勢力仍持續操控,只是從過去「官控商營」形式,轉換到「『黨』控商營」的形態。不過,這個「黨」未必就是登記有案,傳統定義下的「政黨」,而是為了政治利益(或理念)集結棲身在特定媒體的「朋黨」,他們可能是資深媒體人、是名嘴、是得意或失意政客,也可能任何場域的當紅炸子雞,他們正結合媒體所有者的商業利益,透過政商並進的方式,一步步刨去媒體應有的公共論域與價值。

(本文作者管中祥為本會董事長)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