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日前凱達格蘭大道集會上,發生民眾拆掉主播台,及攻擊主播的事情,台灣記者協會昨天舉行座談會,與談學者認為,因為民眾缺乏近用媒體的權力,看見與自己立場相左的媒體,情緒激動下,難免有暴力發生,雖然暴力應受譴責,但背後的媒體訊息壟斷及民眾缺乏近用權的結構問題,更該重視。
台灣記者協會昨天舉行「民眾暴力與媒體暴力座談會」,邀請三立電視台總編輯陳雅琳、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助理教授劉昌德、媒體改造學社執委魏玓、新聞局長鄭文燦、大眾傳播工會聯合會總幹事陳文賢與談,從9月16日的衝突看民眾暴力與媒體暴力的問題。
陳雅琳指出,很多衝突場合對記者安全產生威脅,無法避免,不過,民眾暴力應該譴責,但媒體更應檢討自己報導的內容、篇幅是否公平,避免因為立場偏頗而遭受攻擊。不過,她也認為媒體因為受到收視率的影響,競爭激烈,是短期無法改變的狀況。
她點出《蘋果日報》此次刊登台中市長夫人邵曉鈴車禍照片,受到各界撻伐,但其實每天有很多市井小民的人權也同樣被媒體侵害,卻無法對抗,她認為更應該讓這些「nobody」有能力對抗媒體,才能改變惡質媒體。
惡質媒體逼民眾動手
陳文賢、劉昌德、魏玓都認為,民眾出手打人,是無法忍受媒體偏頗,加上缺乏管道抒發己見,他們不認為應該只譴責群眾,媒體更須自我檢討。
魏玓表示,媒體長期偏頗,加上民眾缺乏多元近用與公共溝通管道,後果就是民眾只觀看並認同與自己立場相近的媒體,最後可能變成媒體幫派化及民眾敵我對立,違背民主社會價值,他認為惡性的商業競爭是最主要因素,這因素不降到最低,任何問題無法解決。
惡性競爭最佳例子是記者颱風天涉險採訪新聞,無論水多深,一定親自下水示範。魏玓說,這些根本不必要,但為了競爭,記者必須這樣做,老闆不顧員工生命安全,喜歡這種方式,應該檢討。他建議未來應該將媒體採訪狀況如是否照顧員工採訪安全與工作條件納入評鑑與換照,要求報老闆必須盡力維護員工的工作安全。
劉昌德認為,民眾因為無法將不滿意見表達給真正操縱新聞的報老闆,因此基層記者變成第一線受害者,他認為唯有下情上達,將民眾對報老闆所有的不滿及記者要求報老闆必須提供安全的工作條件等意見傳達上去,才能改變。
他也認為政府不能不作為,應該由上而下保障媒體多元化,補貼中小型媒體,讓民眾有接近媒體使用權,基層發聲。
新聞局推動小眾媒體計畫
鄭文燦回應時指出,媒體報導確實壟斷與不公,很多節目與新聞也確實侵害人身自由,未來新聞局將推動「兒少傳播權計畫」,由兒少團體建構一平台,讓民間監督媒體,至少先在兒少新聞上保護兒少權益。另外,明年也將會推動小眾媒體計畫,鼓勵小眾媒體的存在。
陳雅琳認為媒體無法擺脫收視率,鄭文燦說﹐即便如此,媒體也不能分秒受制於收視率,新聞局已請公平會針對收視率調查由一家壟斷的情況,進行調查,必要時可能開罰,未來新聞局將提案立法,要求電子媒體不能作收視率調查,避免惡性競爭。
(本文轉貼自台灣立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