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腳尾米」吃出了什麼問題?

數名就讀大學、研究所的學生以兩則虛構的「事件」──「狗回魂」、「網拍運氣」,於去年8月提供消息給7家新聞台,有4家媒體派員採訪,製作團隊於是把整個過程拍成紀錄片《腳尾米》,近日在網路上傳送並引起熱烈討論,甚至登上蘋果日報的頭條新聞。學生們的「活體實驗」真誠地踩到媒體的痛處,揭露了一般觀眾看不到的新聞生產過程,以「實驗法」活生生地對比出「事件」與「新聞」的差異,並且突顯了商業新聞產製流程的錯誤百出。可惜的是,學生的用心未能引起媒體真正的反省與檢討,媒體反而回過頭來批評學生是惡意欺騙、缺乏倫理。

《腳尾米》透過對比,呈現出港台兩民眾對新聞的不同看法與期待。不論是一般民眾、媒體工作者、學者專家,及傳播科系學生,受訪的港人對香港新聞的表現大多給予高度評價,也相信香港媒體的真實性,即使台灣經常批評香港傳媒帶壞了台灣市場,但整體而言,香港新聞媒體仍受當地民眾的肯定。反觀台灣,幾乎沒有一位受訪者相信新聞的真實性超過 50%,也不認為台灣新聞工作者的表現具有專業,甚至已有民眾把新聞當作綜藝節目,因為,綜藝節目看到的,新聞一樣看得到。

事實上,許多的調查都顯示,台灣民眾不僅認為媒體是社會亂源,對新聞的信賴感越來越低,甚至認為記者是個低成就、不入流的工作。弔詭的是,口口聲聲以客為尊的商業媒體,卻不願意面對觀眾厭惡媒體與日漸流失的真相,像是麻痺的稻草人,面對這樣的警訊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動能。然而,商業媒體必須警覺,當觀眾不相信新聞,甚至遠離新聞的同時,新聞台及新聞工作者也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腳尾米》除了揭露了新聞媒體引導受訪者回答、編排受訪者動作反應、不尊重受訪者隱私、錯誤呈現訪談資訊、製造新聞內容等媒體的慣有新聞操作手法外,也再次証明了只要抓到脾味,就能夠影響媒體內容的荒謬原則。

這兩年媒體的惡性競爭已經發出一套特有的新聞取材標準與作業準則。事件的內容越具衝突、腥煽、神怪、悲情,越容易得到媒體的青睞,因為媒體陷入收視率的迷思,誤以為觀眾喜好這些內容,於是,憑著自己的想像,選擇或製造觀眾「愛看」的新聞;再加上,媒體的習慣性怠惰與工作者的時間壓力,通常不會有太多的意願或時間進行查証,媒體便容易成了各類人物的傳聲筒,因此,只要符合媒體的取材品味,不論是邱毅、周政保,或是「狗回魂」、「網拍運氣」的事件製作者,都容易成為新聞的界定者。

仔細觀察,這部影片其實很體諒基層的媒體工作者,因為他們明確的點出,媒體的競爭壓力與勞動條件是造成假新聞亂飛的原因之一,陷於其中的媒體工作者也有諸多無奈。當然,這不應該成媒體無法�不願自我改變的理由。事實上,《腳尾米》也進一步指出媒體工作者必須透過集體的力量對抗老闆不當對待,才能維護新聞自主的積極作法,只是這樣的呼籲是否真能成為媒體工作者的改革動力,第一步恐怕就得看看媒體是不是願意暫時拋下對學生的「倫理」指責,用心傾聽影片製作者及紀錄片受訪者真心誠意所指出的問題與建議了。

(本文作者管中祥為本會董事長)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