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星光沒照到的地方

《校園歌喉戰》、《超級星光大道》的成功,讓音樂競賽類的節目再度發燒。從早期的《五燈獎》到現在的《超級星光大道」,競賽類音樂節目一向是最受歡迎的內容之一,然而音樂的喜好因人而異,在大家津津樂道談論著這週比賽結果的同時,也有不少樂迷族群渴望在電視上看到更多不一樣的內容。根據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志工讀書會的調查顯示,除了音樂競賽類的節目一枝獨秀之外,其他純音樂類型的節目多半難以為繼,往往只做了一兩季便停播,停播後則是在冷門或墊檔時段重複播出舊的節目內容,許多忠實樂迷在節目停播後仍會上網留言表示遺憾,表達自己對節目的熱愛,或是希望製作單位重新考慮規劃新一季的節目。這類的節目,往往針對特定樂迷族群規劃節目內容,每集呈現不同主題,也正因為如此,在收視率上的表現並不搶眼;此外,由於節目重點在於音樂的呈現,所以話題性不高,就媒體效果上也難以吸引大眾的目光。

對節目製作單位而言,收視率當然是重要的考量,但在評估節目效益時,是否能先將傳統的收視率概念擺在一旁,另外以「收視質」的概念來進行?以播放霹靂布袋戲原聲帶的音樂節目《音樂大霹靂》為例,收視的觀眾涉入感深,忠誠度高,對於節目也有高度認同,在收視質上遠勝於一般綜藝類的音樂節目。廣告效果上,這類的節目也可以精準鎖定特定族群,佔有特殊的「廣告質」優勢。

台灣的音樂品味分佈其實相當多元,但在目前媒體內容的呈現上,大部分仍是針對青少年打造的流行音樂,廣大而多元的音樂人口,被化約為單一的年輕形象(最ㄏㄤ的藝人搭配時下最IN的曲風)。我們看不見民謠、搖滾、爵士、金屬、台語經典、動漫卅同人等類型的音樂節目,並不代表這些族群或這樣的品味不存在;曝光率最高的音樂,也不見得就人見人愛。台灣的音樂節目內容,整體而言依然不夠多元;而在收視效益評估仍以傳統收視率作為標準的電視製作環境下,有心製作不同類型節目的企劃人員也難以發揮專業,這些都是閃耀星光沒照到的崎嶇蹊徑。

(本文作者鄭凱同為本會研究與教育推廣部主任)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