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假如我是媒體人

作者: 
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前言
本教案建議使用於國中~高中階段。 讓學生從閱聽人的角度切換到新聞產製的角度,體驗在主管偏好和收視率的要求之下可能做出的決策。希望透過這樣的教學歷程,使學生了解報導的亂象並非單一面向的問題(如記者個人),而是媒體組織的商業性質與媒體主管的影響。進而思考閱聽人能做的行動。
教案說明

此教案建議有兩節課的時間操作較為充裕。另可搭配另一教案「為什麼新聞報導長這樣~基礎篇」組成一系列教學活動。

先讓學生回想生活經驗中,對新聞媒體的印象。接著以閱聽人的角度,思考會如何評估新聞品質的好壞,再以此套標準評估教師所準備的報導文本。

主要活動則是讓學生站在新聞工作者的角度體驗,在主管偏好和收視率的要求之下,自己也可能做出與最先批判媒體的那些問題一樣的決策。

一、你看到的新聞報導:

  1. 覺得現在的新聞媒體的報導(每日新聞 )有什麼缺點?用小白板列舉,最好要能說出理由跟例子。
  2. 以閱聽人的角度而言,你會怎麼評估新聞的品質?

二、(活動)假如我是媒體人

  1. 編排新聞:學生轉換身份,分組擬定編輯策略,將教師準備的十則新聞做編排。
  2. 下標題:分組閱讀相同文本,以「大家最想點進去看的標題」為目標下標題。(進階:可選擇要「最想點進去看」還是「最完整標題」)

三、討論

  1. 老師提供的報導之中,哪些是你想要的新聞、社會需要的新聞,為什麼?
  2. 為了達到點閱數,你們這組選了幾篇你們給予低於5顆星(滿分10星)的報導?這些報導分別有哪些問題?
  3. 我們剛剛下出了怎麼樣的標題?以閱聽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標題你覺得好嗎?

四、閱聽人可以怎麼做?

新聞被我們看到之前,已經經過了好幾個「關卡」,記者、編輯和媒體主管都是「守門人」,這些守門人都可能影響新聞的呈現和選擇。但大部分的商業媒體,除了有廣告、點閱率的壓力,也可能有組織偏好和立場的影響,所以會有內容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

當然這些亂象需要很多方面的機制去處理,例如:媒體的專業倫理和自律,NCC的規管跟裁罰,以及公民團體和閱聽人的監督和投訴。

而身為一個國中生(高中生),你覺得自己可以怎麼做。此問題的答案可以由學生自由提出行動方案,教案附有參考答案,但答案不限於這些。

 

本教案採「姓名標示-非商業用途-相同方式分享」授權。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