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成家與美江現象的媒體再現(第八期/編者的話)

文/林靖堂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電子報編輯)

去年底,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所推動的多元成家修法草案,遭到部份宗教與社會團體抵制與反對,進而演變為一股社會是否接納同志成家的論述戰爭,甚而,由於特定人士的脫序言論,演化出一連串文化干擾行動,風潮蔚為一時。只是,造成後續風波愈演愈烈,媒體對兩造衝突的渲染,以及對多元成家修法報導的瑣碎化與完整性不足,或許可能亦促使多元成家草案真正的意義被誤解與扭曲。

台灣媒體長期為人詬病的是,對公共議題報導流於瑣碎,易於將爭議政策或修法焦點導向單純的衝突,激化正反兩方意見的爭議。而此種做法雖然容易獲得點閱與收視,但卻無法有效告訴社會大眾,這些爭議背後,公共議題與政策的完整內涵。去年11月以來的多元成家修法議題,即不自外於此種處理方式,最後媒體的報導內容往往演變成社會對同志刻板印象的強化,以及單面向處理多元成家政策爭議之處。

而隨後在網路媒體紅極一時的「美江現象」,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這種媒體不平衡報導下,正反意見衝突極化的反應。其中一造的極端言論在網路與社群媒體流傳後,另一造即刻以「文化干擾」的創意行動,將極端言論以「KUSO」、「滑稽」的各種方式改編,轉化成令人發噱的無厘頭影像,突顯極端言論的荒謬。

只是,在媒體上備受爭論的多元成家草案內涵具體到底為何?仍未有解。本期電子報即探討,到底多元成家草案的立法內涵具體為何?同時也將解讀,在文化干擾下的多元成家議題,媒體又如何再現這一連串的婚姻平權的背後意涵?而主流媒體內部對於多元成家政策的報導策略、政策立場又是如何引導社會對於多元成家草案的輿論方向與公眾意見?

除此之外,本期也將對年初台巴混血兒吳憶樺回台所造成的新聞現象,以及女主播擁吻背後的新聞專業工作者倫理進行檢視。

回顧過去一年,幾乎每個月都有重大的社會議題為媒體以大篇幅、大陣仗進行報導。多元成家議題的媒體再現過程,反映著台灣媒體對公共議題與多元文化的價值。就理論層次而言,媒體本應負擔有對社會說明與闡釋政策,讓不同價值信念有對話的空間及可能,只可惜,台灣主流媒體本應負起的這項功能,逐漸為獨立媒體撐起。

(註:本文附圖由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提供)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