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熙嵐馬告(媒體工作者)
近半年,「多元成家」議題攻占網路及主流媒體版面,掀起風風雨雨。如今,議題暫降溫,筆者聚焦近年推動「願景工程」及「數位匯流」的聯合報,探討其報導形式、內容及其可給媒體界的反思。
一、「關注」的形式
多元成家草案由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提出,有三大主張: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多人家屬。然而,民間團體拋出多元成家主張初期,閱聽人及媒體報導仍多停留在過去主流媒體較熟悉的語彙-「同志婚姻」上;換言之,一般閱聽人並無法從媒體報導中清楚區分「多元成家」與「同志婚姻」的差異與區別。
這波混戰中,聯合報是四大平面媒體少數以全版專題(「多元成家,把家的屋頂蓋得更大」)報導此議題的平面媒體;內容主要釐清草案三主張的差異及修法進度,另讓伴侶盟及反對者(護家盟、宗教團體)同版面發聲。
此後,聯合報透過大小社論(含黑白集)、聯合筆記(報系記者專欄)、名人堂(名人專欄)、民意論壇等形式呈現此議題的正反意見;光名人堂就有陳芳明、韓良露、盛治仁、王健壯、廖玉蕙等文章觸及此議題。
值得觀察是,近年推動數位匯流並成立「udn tv」的聯合報系,旗下電視台也搭上這波多元成家熱。去年11月29日udn tv《誰是未來大導演》節目,曾以靜宜大學大傳系同學拍攝的女同志短片《拉戀》為題,邀學生現身說法。此外,「下一代幸福聯盟」發動凱道集會反多元成家當天(11/30),udn tv則在當晚的「編輯台時間」單元,邀政治線記者Live分析此議題。
然而,聯合報對多元成家議題的關注程度、版面呈現,除與線上記者(或改稿內勤)的採訪偏好、素質及新聞專業或外部壓力息息相關;就結構及制度言,聯合報近年推動的重大編採方針「願景工程」,是否也影響了(直接或間接影響)或又如何影響「Daily News」的新聞編採?
二、「願景工程」之於Daily News
聯合報「願景工程」盼以顯著、大篇幅新聞專題塑造議題,進而推動社會「正向」改變,舉凡「公路正義」、「社會企業」皆曾被聯合報系作為重點。
在多元成家議題發酵前一年,願景工程2012年11月19日就已先推出的「小心,歧視!」專題,其中,「性/別歧視」在2012年12月3日以頭版轉A4、A5兩個全版,大篇幅凸顯性/別歧視議題並積極主張「反歧視」,另搭配報系民調中心反映民眾看法(約五成五贊成修法允許同性婚姻,六成一無法接受子女是同性戀;「是否修法允許同志生養子女」,贊成四成、反對五成二)。
相隔一年後,聯合報對多元成家的相關報導也大致符合「反歧視」的論調,除版面、篇幅顯著,立場也相對友善;但修法主張卻未必照單全收。
相較多元成家三主張,聯合報前年的「反歧視(性/別歧視)」仍主要倡議一種去污名、去刻板的反歧視觀念。
若再與社論相互參照可更清楚。聯合報去年11月15日首度以社論評論多元成家三主張(四大報中率先以社論挺同性婚姻的社論);其主張:多元成家「超前立法」非易事,三修法草案不必綁在一起,而應隨社會共識度而進行個別的辯論和修法,並認為婚姻平權(同性婚姻)修法「似已較接近水到渠成的階段」,但對伴侶制度、多人家屬則以社會共識尚不足持保留態度。
至於小社論「黑白集」也符合反歧視論調;其在反多元成家團體上街集會後指反對者『以「淫亂」、「動搖國本」等字眼指責,還以「愛護家庭」的名義,直指多元成家的主張就是「性解放」把這頂大帽子扣在別人頭上,似已不僅在表達「不同意」,還跨向了「汙衊」的邊緣。』(2013/12/2)。
據此,多元成家相關報導,是否受一年前「願景」啟發或指導?外人雖無法得知(內部記者恐也未敢斷言),但合理推斷「反歧視(包含性/別歧視)」既已為報系「願景」,那麼透過「daily news」推動、達成反歧視,也大致符合「落實(執行)」願景的行動。但在此編採制度下,記者及大小社論寫手也仍保有一定的論述主張及能動性。
此外,聯合報對反歧視的立場,是否受其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孫女、家族第三代王安頤影響?(王安頤是《LEZS》女同志雜誌的總編輯,也是「女人國」純女派對的總召集人,致力同志權益)也值得深究。
三、「願景」:曇花一現或日常圭臬?
有人提出質疑:若沒有名人(如郭采潔事件)推波助瀾,媒體會否同樣關注、大篇幅聚焦此議題?以聯合報案例來看,「願景工程」似乎發揮某種了正面效應。但筆者更關心:
(一)「願景」是曇花一現或編採圭臬?(二)若沒有「反歧視」願景專題在先,聯合報對多元成家的報導則數、篇幅、版面、乃至大小社論的相對友善立場會否有所不同?(三)若奉願景為圭臬,難道只有被設定的議題,才得以被「深度」、「大篇幅」關注?會否犧牲其他議題?
換言之,報導準則能「始終願景」?若真將「反歧視」納入願景、視為足以推動「正向」改變的目標,那麼舉凡社會新聞、影視新聞乃至民意論壇的稿件選取,能否堅守同樣立場、價值?例如會否在其他新聞或標題無意義地強調「性傾向」?會否不當將「性傾向」與特定類型的犯罪個案行為相互扣連、錯誤歸因?
放至所有媒體來看,多元成家報導的內涵又為何?是「假平衡」讓正反兩造並陳?或流於「花絮化」報導?或真能透過媒體平台讓不同意見者進入議題式的「對焦」?例如,反對多元成家者是三套都反?還是接受一套?還是接受某主張的某觀點?有無更細緻討論?
此外,各主流媒體有無盡力容納更多不同意見、更多元的觀點?在多元成家支持/反對兩造外,尚有一塊論述遭主流媒體忽略-即「不成家」的需求;台灣性別人權協會、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苦勞網提出的「想像不家庭」亦拋出詰問:「婚/家(只)是一項權利嗎?」可惜主流媒體沒有出現類似討論。
聯合報案例來看,「願景」無疑是媒體追求「質變」的一項工具,就媒體轉型、永續經營角度是值得鼓勵的方向;但須提醒並反思是,選擇推動願景工程,顯然是選擇一種「價值倡導」立場,不論找解套方案,或如反歧視、拼經濟等都屬「價值」的選擇與傳遞,勢必與傳統「各說各話」、追求「客觀」的新聞觀有所取捨、衝突。然而,價值由誰定義?如何定義?也必然充斥著選擇後的主觀。
這是「願景」本身須關照的盲點,也是所有媒體推動自身設定的「價值」時,必須謹慎為之的大件事。
(編按:本刊「大家看媒體」專欄,歡迎對台灣媒體有任何意見、欲申訴媒體亂象的一般民眾、學生,乃至於專業人士投稿,每篇500到800字,刊出後酌予稿費,唯本刊保有編輯權,歡迎將稿件投稿至本會信箱:twmediawatc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