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現場(第十一期/本期焦點)

文/彭筱婷(台大新聞E論壇記者)、呂伊萱(台大新聞E論壇編輯)


圖為台大新聞e論壇提供,拍攝者:台大新聞E論壇記者陳睿哲

這篇文章,獻給每一個和E論壇一樣、對新聞媒體仍然抱有期待的、每一個你。

陰錯陽差成為替歷史翻頁的人

台大新聞E論壇的起始,沒有隆重的開幕式,也沒有籌備完整的團隊,甚至可以用陰錯陽差來形容 ; 3月18日,數名台大新聞研究所同學,為了採訪課程作業,以報導者的角色前往反黑箱服貿晚會現場,其中三名同學全程目睹學生們衝入立院,新聞人的直覺帶領我們跟進議場,盡其所能地觀察並記錄。議場各出入口封閉後,我們意識到這是多麼重大的歷史現場,三名同學則靈機一動,用手機和電腦製作中英文連線報導短片上傳臉書。隨後,多名新聞所同學亦趕往立院場外,一同展開整夜不歇的場內外駐點即時報導。現場,就是我們的起點。

隔天,台大新聞所的同學們開始討論前往現場作報導的可能性,並在line上成立討論群組。就這樣,十幾名同學用手機、筆電、學校借來的相機與攝影機、以及臨時承租的兩台4G行動基地台,在濟南路上就地開始採訪。

關心社會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選擇以所學貢獻社會。在這樣的現場,我們並不是參與者,而是記者,從運動的最初到最後,我們始終不忘。

從蹲坐在路邊,到莫名進駐濟南路上的帳篷,擁有半正式的編輯台;從原本只有十幾名台大新聞所學生參與,到後來共有將近九十名來自政大、師大、交大、東華等各大學同學支援的龐大規模。我們的報導型態也隨之多樣化。一開始我們著重於描寫現場人物,爾後我們希望更完整地報導這個極為特殊的現場,所以劃分出即時報導、中長篇的動態報導、與系列型的專題報導。我們將所看見的故事寫出來、也用筆和相機、記錄下他方的人們無從得知的事,這是我們認為的,記者存在的理由。

新聞是眾志成城的志業

25天以來,新聞不會因為吃飯睡覺而中止,所以我們24小時駐點,在議場內、青島東路側、濟南路側三個據點輪班,每個據點至少二人,遭遇大事件如324行政院事件或330凱道活動時,最多也曾經有十來組記者在各地駐點回報訊息,濟南路編輯台同時駐守十餘人處理新聞。各種訊息和流言來得太快太多,我們每分每秒處理新聞,根本無暇召開報稿會議、編採會議。因此,為了把關新聞品質、同時掌握正確性與時效性,我們隨身攜帶行動基地台,用line通報訊息與短稿,也同時使用hackpad頁面處理專題與長篇稿件,所有成員隨時隨地線上作業。我們從不設限新聞角度,如實呈現現場是主要準則,也為了確保正確度與文章品質,每一則新聞至少必須經過兩人審稿、編輯,才能發佈。

我們本來只是一個又一個對新聞有熱情的學生,但我們對於新聞有十分相近的想像和認知。我們能在無數次共識決的新聞處理中,發展成一個稍具規模的報導團隊,是因為我們共享一個腦、一雙眼睛、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科技只是媒介,價值才是核心

台大新聞E論壇的每個成員都知道:我們的存在是為了「報導事實」。有時從接獲消息到正式發佈新聞,經過幾小時之久,中間或許經過三四組記者同時向各方求證消息的可信度、並試圖補全更完整的面向。我們不一定非常即時,但絕對要求有憑有據、並且正確。

當然,忙中不時有錯,我們並不完美,但從不停止努力,面對需要改進的時刻,我們不吝道歉、並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台大新聞E論壇,期許自己做到媒體應該做的事。

經過這一次的經驗,我們都學到了一課,「科技只是媒介,價值才是核心。」我們所使用的只是信手捻來的資訊工具,並不特別高端,然而堅持報導事實,與不願輕言放棄的意志,才是我們所擁有的寶藏。目前台大新聞E論壇已完成階段性任務,接下來的轉型尚在討論中,但無論將來的經營形式為何,我們必定儘速公告。而對於有志新聞工作的台大新聞E論壇成員來說,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現場。

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在此懇請社會各界,不要吝於鼓勵第一線的新聞工作者,更不要封殺和唾棄任何一家媒體。改變不會憑空發生,唯有所有人持續並積極觀看、思考和監督,媒體環境才會變得更好。請不要放棄希望,如果你可以讓台大新聞E論壇被看見,你也可以讓更有品質的媒體出現。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