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丘案凸顯談話性節目走岔的爆料文化(第四期/媒觀評論)

文/唐士哲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陸軍下士洪仲丘之死,由軍中不當管教的個案,終究發展成終結軍事審判制度的意外結果。極短時間內匯聚如此強大民意反映,電子媒體在過程中顯然扮演極重要的催化作用。然而激情過後,媒介的角色是否有該被檢討之處?特別是電視談話性節目的內容表現?

只有爆料缺少制度性討論

回顧洪案發展的過程,多數節目以爆料為基調,天天追蹤洪案的內幕秘辛與控訴軍檢辦案的瑕疵。既然「爆料」並非僅針對新聞事件提供後設的評論或意見,而是由消息來源提供第一手的新聞資訊,製播單位便無法不對爆料內容負起碼的守門過濾之責。然而一些節目中「演很大」的爆料,為了收視率而加碼演出,難以不令人質疑其過程的毫無節制,是否導致眾口鑠金的效應,例如:

  1. 洪案發生後,一些素人與談者以目擊者或過來人身份,出現在不同節目中。不管是與洪仲丘同關禁閉的A先生與C先生,或者自稱擁有關鍵內幕的X先生,透過他們,軍中的黑幕成為信手拈來的獨家。儘管這些人的身份或提供的說法虛實互見,乃至其爆料內容的可信度事後屢遭到質疑,但多數節目在提供這些爆料者舞台的同時,卻極少站在一個對話或質疑的出發點,仔細檢視爆料者宣稱的種種內情。多數節目中,主持人或其他名嘴多半語多附和,傾節目之力配合演出。事後遇到了質疑時,則仍振振有詞的將質疑說成是有心人士刻意抹黑。
  2. 洪案發生後近一個多月追蹤討論過程中,少數名嘴提供了事件各種層面的說法,但內容多半僅在各種瑣碎的細節中反覆推敲。從監視器錄影畫面的消失、質疑542旅官官相護是因為掩蓋更高層的濫權貪腐,乃至軍方高層的人士鬥爭等,各種說法不一而足。然而一些名嘴技巧性的以假設性的語氣論事,卸除了證實的負擔。節目倚賴這種小報式的風格,將洪案炒作成國軍的集體沈淪,卻鮮少由洪案出發,進一步轉換視焦,討論軍法制度如何改革,或者軍隊治理如何興革。
  3. 一些節目對人不對事,與談者言詞充斥對於涉案個人圍剿式的激情控訴。當司法調查過程仍進行之際,過多對於涉案人的武斷稱呼形同未審先判,例如稱呼士官長范佐憲是「大魔王」、何江忠是「土皇帝」、542旅是豪奢天堂,或者指控國防部軍事檢察署包庇犯罪等。仇恨式語言,刻意鼓動職業軍人與義務役士兵之間的對立。

逞情緒之快沒有討論反思

在洪案一片追討真相的聲音中,談話性節目一面倒的以正義的追兇者自居,控訴涉案個人之外,兼對檢調單位下指導棋。但輕易站在一個制裁者的高度同時,卻忘了談話性節目也應當是提供相異說法並陳的平台。只有激情演繹與控訴,缺乏對話、質疑或更包容的觀點並陳,談話性節目狹窄的爆料格局,除了逞一時情緒之快,並無助於對事實或真相更深化的討論或反思。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