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查核真的是打擊假新聞的解方嗎?

文/王怡蓁(本會專案企劃)

假新聞已經不是新玩意,也並非現在才產生。假新聞在新聞傳播學界不斷被探討,只是在目前的科技傳播生態中,成為更棘手的問題。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也指出假新聞會危害民主,而假新聞在美國總統選舉後更是熱門話題,原因在於對兩方陣營的造假新聞不斷,以及川普上台後,數度指控自由派媒體(如CNN、紐約時報)造假。

在傳播學界,新聞的信、效度與偏誤(bias)不斷被討論,在網路興起後,資訊的素養也成為學者關心的重點。但是造假不只是新時代的問題,同樣適用在舊媒體上,現在的政治人物一樣開空頭支票,公然說謊。只是在新媒體上,這些謊言更加快速地被散布出去。

因此,什麼是假新聞呢?何謂真?又何謂假?全世界都在尋找一個定義,從國外內的媒體報導、Facebook與Google攜手應戰以及政府提出對於假新聞的因應措施,可以發現大眾對於假新聞的重視程度。因此,我們必須回頭先界定假新聞到底是什麼?

假新聞的定義

政治大學教授蘇蘅提出假新聞的三種型態,她認為第一種是純屬虛構的消息,第二種是品質不好的真新聞,第三則是假扮新聞的廣告。美國新聞人 Eric Weinstein將假新聞分為四類,分別是:Narrative driven(論述導向的)、Algorithmic(演算的)、Institutional(機構的),與 Factually false(事實性錯誤)。由上述所看,可以發現大眾對於假新聞的定義還是眾說紛紜。

美國梅里馬克大學傳播學院的助理教授梅莉莎.辛達(Melissa Zimdars)在其研究中則指出較清楚的假新聞定義,「即新聞來源為完全造假的資訊、散布錯誤的內容或扭曲其他報導的內容。」

衛報也指出,最純粹的假新聞定義就是「完全捏造事實,且試圖偽裝成真實新聞並吸引大眾注意,最後賺取廣告效益。」然而,有時假新聞的定義也會擴及一些賺取點閱率的網站,這些像是內容農場的網站會以聳動的標題吸引人們注意力,但標題跟內容可能關係不大,並未反映事實,或是存在一些謬誤。然而,他們認為在網路媒體為追求點閱率的情況下,資訊可能都不完全正確,就像BuzzFeed所說的:「不是造假,但也並非完全正確的資訊」。

英國媒體素養學者David Buckingham也有同樣的觀察,他把假新聞定義為「造假、意圖誤導或欺騙他人的新聞」。他說新聞會假裝成真的新聞,後續也可能會被主流媒體轉發,然而Backingham也提出一個區別,他認為嘲諷式的新聞並不能算是假新聞。由上述討論可以發現,「假新聞」有幾個特徵:「造假」、「試圖假裝為真」、「影響輿論方向」、「吸引大眾注意」以及「賺取廣告收益」。

而讓世界引起假新聞關注的大功臣—川普,蘇蘅在文章中提到,她認為川普不斷提到的「假新聞」是有政治意圖且希望操控民意。Buckingham也認為假新聞與政治和經濟利益有關,可能為了政治宣傳或是經濟利益導向,假新聞的運作方式是「標題殺人法」,也就是任何增加點閱率的方式,讓製作假新聞的業者可以透過大量的點閱率賺取廣告收益,因此,Buckingham認為假新聞必須被放在網路的政治經濟體系下去理解。

後真相時代,辨別真偽不易

在這個後真相的時代,我們到底該怎麼辨別真偽?後真相(post-truth)是牛津字典2016年選出的年度代表詞,意思為訴諸情感與信仰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

坊間已有許多辨識假新聞的方式,然而,荒謬的案例還是層出不窮,像是知名嘲諷新聞網站「洋蔥報」(The Onion)曾以諷刺的方式,報導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被票選為2012洋蔥報最性感人物,卻被人民日報轉載報導。甚至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的披薩門事件(Pizzagate)抹黑希拉蕊柯林頓。

梅莉莎.辛達(Melissa Zimdars)也曾整理了一份名單,列出許多新聞網站,並在每個新聞網站後面標出其內容含有「假新聞」、「不可靠」等標籤。

而「B.S. Detector」則是民間自主開發的外掛程式,將新聞分為假新聞、諷刺文等類型,只要在臉書分享爭議新聞,「B.S. Detector」就會跳出警告標示。這與台灣的「新聞小幫手」雷同,同樣也是可以外掛在Google上,若是該新聞已經由其他網友檢舉,也會跳出警告標示。Facebook跟Google兩大科技巨擘也宣布將進行事實查核機制。

然而,無論民間與學者不斷努力教導人們如何進行事實查核,並列出查核的指標,假新聞卻沒有因此消失。傳統方式已難以適用於網路新聞,例如評估新聞信效度;就算老師很有耐心去教導學生怎麼辨識假新聞,但是大家有那麼多時間一一去查核每一條新聞的正確性嗎?

那媒體素養會是個解方嗎?

當政府在假新聞議題上遭遇言論自由的底線時,台灣甚至還有立委提出反滲透法與保防法來應對假新聞,引起軒然大波。根據Backingham的觀察,他認為規管者傾向視媒體素養為解決之道,他引用史丹佛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年輕人無法分辨新聞的真實性,因此需要網路素養(internet literacy),也有團體在教導孩童對網路資訊保持批判性,然而,他認為網路素養不應該只侷限在年輕人。他也提出一個看法,過去幾十年英國也在提倡媒體素養,但問題還是存在,甚至會導致大家認為媒體素養就是萬靈藥,似乎暴力、藥品、性別、種族等的問題都可以透過媒體素養來解決。Backingham更進一步舉例,媒體並非造成社會暴力的唯一原因,暴力事件不會因為不去看電影不看電視就減少。

假新聞與上述的概念類似,同樣只是問題的癥兆,人們會去相信假新聞的原因很複雜,不能只是一味批評相信假新聞的群眾。回到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這些人會相信假新聞?人們願意相信某件事與其情感面、需求面有關係。如同王宏恩以行為科學來分析誰會相信假新聞,他指出人們傾向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因此,他鼓勵大家突破同溫層。

當媒體訊息更加碎片化與大量的狀況下,處在同溫層的人們接收到片面消息後,會更加激化其政治立場與偏好,甚至會認為大家都是這麼想的吧。

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打擊假新聞根本無法一步到位。假新聞背後隱含的不只是欺騙,而是政治與經濟力量的影響,因此,Backingham認為,「我們要對抗的不只是假新聞,還有在背後支撐假新聞的商業力量與政治力量。」

我們的政府無法對網路新聞進行嚴格規管,而假新聞正是在網路發酵擴散。現今的媒體做為第四權,卻沒有善盡提供正確訊息給公民與保護民主制度的責任。那媒體素養就能解決假新聞的問題嗎?Backingham認為這個做法只是讓政府把責任分散到每個人身上,因此,他認為媒體素養是一種個人主義式(individualistic)的解決方式,甚至是政府卸責的表現。

Backingham不否認媒體素養的重要,也認為是解方之一,但他強調必須進行「批判的媒體素養」(critical media education),還要配合公民團體與新聞媒體共同進行「媒體改革」。Beckett也認為現在的記者,在使用資料時必須變得更加批判且小心,並且要更加開放透明。

當人們處在難以分辨真偽的世代,我們認為必須先釐清假新聞到底是什麼?俗話說的好,先搞清楚敵人是誰再上戰場。打擊假新聞不只是政府與企業的責任,更是媒體、公民都應該共同參與的。新聞媒體進行媒體改革,新聞從業者必須善盡查證責任,更應該在混亂的狀況下,捍衛真實的言論;而政府除了擔任領頭羊,也必須讓更多資料公開透明化,以利民眾與媒體查證;全民則須學習批判的媒體素養,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反思並做出行動。

延伸閱讀:

Fake news: is media literacy the answer?

How do you report on something that isn’t true? Dealing with Trump’s tweets and other fake news

Melissa Zimdars研究報告

What is fake news? How to spot it and what you can do to stop it

不滿臉書充斥假新聞,獨立記者開發新聞核實程式

王宏恩/誰會相信假新聞?該怎麼對抗假新聞?行為科學的啟示

蘇蘅/當政治、媒體與假新聞碰撞

「秘書長的微笑」--談「川普背後的黑手」巴農,與美國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右派媒體」們

「都是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四大類「假新聞」橫掃全球,我們到底該相信誰?

媒觀聲明:我們對於行政院今日對假新聞看法之回應

媒觀聲明:面對假新聞應正本清源的再次聲明:反對踐踏台灣民主 全面推動媒素教育

(本文亦刊載於風傳媒專欄:台灣媒觀》第三方查核真的是打擊假新聞的解方嗎?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