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昭瑾(本會顧問)
美國《時代》雜誌4月初,發表評論,剖析台灣人民擔憂中國網軍對假新聞的影響力,也讓數位政委唐鳳站上對抗假新聞的最前線。唐鳳並提出治本之道,回頭強調「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更應該是107年新課綱的核心課程之一。
事實上,台灣也是亞洲第一個從國家教育高度,將媒體素養教育引入學校課程的國家。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即指出:在民主自由社會,如何使全民正確解讀媒體訊息,是很重要的工作。
雖然台灣是亞洲最開放的社會之一,在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年度新聞自由指數榜上,更是亞洲的第一名。這也是無國界記者組織,選擇台灣為新亞洲總部地點的主要原因。但《時代》雜誌指出,台灣作為一個沒有外交承認的自治國家,生活在具有強大網軍能力的敵對中國鄰居的陰影下,長期以來一直擔憂媒體染紅,害怕中國通過心理戰來試圖煽動輿論,削弱對台灣民主制度的信任。
尤其,現今的台灣社會屢屢出現角力衝突的議題,例如年金改革、服貿、課綱微調、一例一休、核食、同婚等等,透過媒體放大衝突、及社群媒體製造假新聞的惡習,越演越烈,讓老百姓一再飽受折磨。
諸多事件都彰顯媒體素養教育,已是當前台灣必須重視的學習內涵!
史丹福大學去年針對全美7,804位的國、高中與大學生的網路閱讀方式進行調查,結果指出,高達82%的中學生並不清楚文章上方標記有「贊助」一詞的內容與一般網上的新聞有何不同;許多學生僅根據一則新聞所包含的細節是否深入,或是搭配的照片來進行評估,而非針對新聞來源的可信度作為依據。
史丹福大學的這項調查,讓我們看到9歲到19歲的數位公民,如此相信眼見的文章,無法辨識假新聞,何況公共政策的正反論戰,越趨複雜,更凸顯網路閱讀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台灣的孩子都是成長於數位媒體的時代,在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所有的議題和資訊都會透過社群媒體被討論,這樣的趨勢,「媒體素養教育」勢必成為未來公民必備的能力。但我們又提供了孩子甚麼樣的學習機會?
有鑑於此,教育部委託國教院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正在合作進行「媒體素養教育五年實施計畫」,就是要配和107課綱上路,從中小學的教室開始,預備了公民素養的種子,公共議題才有理性對話的空間,不同立場與意見的族群才能找到「共好」的策略。
未來,期待十二年國教裡,學生不僅學習能識別假新聞及假消息,而且台灣社會每一個重大事件,都可以是未來公民學習解決公眾問題的借鏡;學習理解環境保育和經濟開發間的權衡拿捏、國家認同和國際現實間的衝突、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的不可兼得。
學生將有機會循序漸進,從小眾到大眾,討論到也許是博愛座讓不讓;也許是玻璃娃娃事件;也許是太陽花事件;也許是從天災反思,媒體是傳遞訊息還是製造恐慌?
在可預見的將來,未來公民不會侷限在學科裡學習,他們更有機會參與校務及社會的事務,學習和學著和不同意見的人,一起處理公共議題,尊重與包容到恰當的表達自己想法;更重要的,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更能互動,做出大家可以往前走的共好決策。
(本文亦刊載於風傳媒專欄:台灣媒觀》媒體素養納入國家課程 台灣成亞洲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