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計畫別搞錯 人才素養才根本

文/李子瑋(本會辦公室主任)

日前行政院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一共提出了五大項目,其中,和過去其他重大國家計劃不同的是,在數位建設中的第五項主軸中,納入「人才建設」;我們肯定此一思維,但欲達成計畫中所謂「創新國民教育環境」的目的,應進一步加強培養國民對於數位內容的理解和判讀能力。

我們仔細檢視該計畫的目標與預期效應後,發現其中「推動資訊教育及數位學習創新應用」,主要著重於布建和提升教育現場資訊學習硬體環境,但卻對學童如何去理解數位內容並未多著墨。我們認為,教導學童使用數位工具固然重要,但若未強調資訊教育與數位學習,預期十年後,網路霸凌、兒童網路安全所衍生的問題會只增不減。原因在於,台灣傳媒密度不但是全世界前幾名,且近年來網路上資訊爆量增加,在國民對於資訊缺乏判斷能力下,使得許多社會問題衍伸自網路。

尤其,若我們僅訓練出一群很會查找與接收資訊的孩童,卻不教導他們識讀能力時,這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結果;不但孩童無法理解資訊內容,且不知道群己之界線,更遑論擁有創造與發想能力,造成這些俗稱的國家軟實力,根本不可能有效紮根。

因此,現階段的台灣而言,培養對於數位內容的理解和判讀能力,應該是推動資訊教育與數位學習的重要核心。就資訊教育和數位學習而言,相較於硬體網路的布建,學習如何利用這些硬體設備,取得需要的資訊更為關鍵,也是真正在厚實人才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基礎之一。

也正是如此,新聞自由指數名列前茅的歐盟諸多國家,早就意識到媒體素養教育的重點即包含了培養思辨與產製資訊的能力,且數十年前就開始執行,諸如:芬蘭和丹麥在1970年代開始在將媒體素養納入教育體系,瑞典與德國也早在1980年代進行。而荷蘭,在2008年官方成立相關機構,努力推動媒體素質教育。而歐盟對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視,甚至在歐盟的委員會中,專門針對成員國的公民媒體教育,提供政策報告和政策建言

前此,台灣也很重視媒體素養教育,2002年教育部公告亞洲第一份《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將媒體素養教育視為國民應具備的基本公民素養,同時,在此基礎上,教育部於2004年公告「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委員會設置要點」,並授權該委員會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然而該委員會所編列的媒體素養教育預算在2006年被立法院全數刪除,致使媒體素養教育在公部門的計畫至今全數停擺。

從2006年至今,台灣新聞自由度2016年排名亞洲第一(全球排名第51名)、媒體密度全球最高、臉書等社群軟體使用度全球第一,但是,媒體亂象始終被人詬病,且官方對媒體素養教育呈現非常消極狀態。

值此之際,我們呼籲,行政院若真想落實前瞻計畫,必須將提升國民媒體素養一併納入,否則前瞻計畫將只是虛有其表,對內涵並無實質提升。

行文至此,筆者不禁想起一百多年前的明治維新!當時明治政府為了規劃新政府的施政方針,決定派遣政府官員出國考察,學習西洋最先端的文明與技術。於是組成了岩倉使節團,這一個使節團幾乎動員了明治政府一半以上高階官員,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更花費了明治政府一半以上的歲收;若以台灣的脈絡來看,我們很難想像行政院一半以上包含政務委員、部長、參議以上的層級官員出國兩年、花了稅收一半以上的經費的情況如何!因此,岩倉使節團這個計畫的瘋狂程度,堪稱人類史上之最,但卻奠定了日本之後的發展基礎。當然拿前瞻計畫與明治維新或許難以全部類比,但是,若從前瞻計畫的8800億來看,或許有那麼點87分類似。

但是,其中的13分的不一樣,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岩倉使節團回國之後確立了明治政府發展的大方向:如人才的教育與活用、文化獨立與發展、基礎建設的設計,以及財政與制度的改革等方向。這個方向或許與前瞻計畫有些類似,唯獨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人才的教育;在前瞻教育中只看到數位人才教育的形式而沒有看到內涵,因此,若政府真心覺得前瞻計畫是要奠定台灣未來發展的基礎,不但要學習仔細規畫外,更應該去思考數位人才教育的內涵到底是甚麼。畢竟人才乃是國家發展的根本,若沒了這個根本,投入再多的硬體建設,也只是枉然。

(本文亦刊載於風傳媒:台灣媒觀》前瞻計畫別搞錯 人才素養才根本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