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第2季第12集|抖音一響,素養怎麼養?短影音之外,新的素養議題又長出來了!?回顧4/8媒觀會客室

2023年4月8日《媒觀會客室》以「抖音一響,素養怎麼養?媒體素養教育如何回應TikTok風險」為題,邀請小學、高中、大學教師,分享他們在一線教學現場所見的「抖音實況」,並進一步討論對媒體素養教育的反思。(活動文字記錄已全數發佈,連結請見文末)

由於活動討論及迴響熱烈,媒觀Podcast節目《逆食News》第2季第12集,特別邀請媒觀同仁賴麒全與陳珮云腦力激盪,透過此集節目回顧活動內容外,更要進一步藉此探討「抖音問題」背後,更深更廣的媒體素養議題全貌。

本集將釐清「媒體素養」、「媒體識讀」的內涵差異,並回顧「媒體教育」近年的發展脈絡,以及新科技對於媒體教育的挑戰等。如果你是教育現場的老師,千萬不能錯過這一集,一起重新聚焦「何謂媒體素養教育」吧!

「英文都叫Media Literacy,但『媒體識讀』只是『媒體素養』的一個part,後者更在乎人參與在媒體之中的角色位置。」——媒觀媒體素養組組長陳珮云

▌我作為父母或老師,應該怎麼面對抖音?

陳珮云建議「大家多去理解教學對象的模樣」,像是他們的特質為何、使用抖音看什麼,或者是有多少事情他們早已知道,又有哪些事需要大人從旁陪伴、輔導。如同活動講者在分享前,其實都事先透過調查,瞭解學生使用和看待抖音的現況,從中獲得反思與教育方向,因此教學者可以抱持開放的心胸去理解學生,才有辦法真正面對「問題」。

賴麒全也認為,當今社會對抖音的既定印象就是「小屁孩在用」,比如許多高中生都會認為「上面都是國中或國小生」,而覺得與我無關。但他強調,不同教育階段有不同的問題樣貌,我們也無法真正禁止某樣新科技,所以仍要回到更大的視角應對,也就是媒體素養教育。

▌媒體素養也要更新,新版「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來了!

暌違21年後,教育部最近提出新版白皮書,主要因應數位環境的變遷做出調整。政大傳院教授劉慧雯解釋,在五大核心能力中,前三項(近用、分析、創造)仍一樣重要,但第四項(反思)則因應當今一般人同時是「閱聽人」也是「生產者」,所以他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媒體使用行為對社會的意義;第五項(行動)也與過去強調改變媒體狀態(如媒體不該性別歧視)不同,現在呼應人人都是「產銷者」的狀態,更強調「媒體作為一種社會行動的工具」。

從電視台到社群平台,「數位」讓媒體景觀大幅改變,賴麒全就分享,許多學術文獻都指出,現在要培養「產銷者(Prosumer)的媒體素養」來應對數位環境,人既消費媒體又生產媒體的樣態,所以「閱聽人」一詞早已不敷使用。

不過,陳珮云也觀察到,對教育現場來說,仍有許多教學者還不太理解,「數位」對傳播生態、文化景觀帶來哪些改變,進而無法掌握數位的特性。他認為,這是現今「媒體素養教育」的一大挑戰。

▌Media Literacy怎麼翻?「媒體識讀」、「媒體素養」差在哪?

賴麒全表示,這兩者對「人的預設」不同,媒體識讀假定我是接收訊息的閱聽人,那個傳播關係是線性的,所以學習的是如何「識讀」資訊;媒體素養則假定我是公民,我會既接收訊息,又傳遞訊息,所以學習的範圍更全面,也比較符合數位的現狀。

舉例來說,「媒體識讀」討論漫畫時,可能會批判「物化女性」,然後就告訴閱聽人要意識到這件事、要抵抗,甚或要求媒體改變。但事實上現在我們的生活就是媒體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可能就散落著物化女性、暴力、負面等內容,所以光從「閱聽人」的「媒體識讀」觀點去批判不太夠,需要更全面的視角,也就是「媒體素養」。

賴麒全點出,許多公民團體討論到媒體時,因為是從各自專業對應到媒體領域,比如說從性別、兒少的角度看媒體再現,於是他們主要是指出「內容」裡的問題,多屬於「媒體識讀」範疇。由於媒觀的專業就是媒體本身,所以不只在意「內容如何影響人」,也在意「人如何與媒體互動」,屬更高層次的「媒體素養」範疇。

簡而言之,雖然英文都是Media Literacy,但媒觀認為,「媒體識讀」只是「媒體素養」的其中一環節。

▌從「國小」抖音現場思考

有國小老師分享,雖然抖音讓學生猶如吃洋芋片「一片一片不間斷」,但它也讓一些學生在才藝表演時更加有自信。陳珮云也有類似觀察,他指出「不用太妖魔化短影音,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抖音平台本身」。賴麒全也說,其實當國小學生知道有些影片「怪怪的」,他就已經符合12年國教在「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對國小階段的要求,也就是說,重要的是師長在一旁陪伴學生,協助其培養辨認內容好壞的能力,比較接近「媒體識讀」內涵。

▌從「中學」抖音現場思考

根據課綱,國中希望培養「對媒體的覺察和思辨」,高中則希望具備「好好運用媒體、具批判視野、關注倫理議題的能力」。高中老師分享,學生使用抖音是源自「同儕壓力」,賴麒全認為,這不代表他們缺乏思考,相反的,學生有覺察到抖音被污名化的狀態,所以他們會界定抖音上的內容、抖音音樂是比較「Low」的,只是因為要跟同儕有話聊,所以才用抖音。

在中學階段,不只是在意「看什麼」,而更應該陪著學生瞭解他們「如何使用」,並從旁協助反思,像是跟同學討論手機使用時數,這就進入「媒體素養」的範疇。也就是,在國高中階段,學生被賦予更多使用媒體的權利,同時他的素養就應該提高,大人的角色就是把有關的議題拉進學生的視野裡,比如科技倫理的議題。

▌從「大學」抖音現場思考

此時已脫離課綱,進入「成人」階段,媒體使用有如「漫遊」,脫離家庭、老師的束縛,學生是自由地在各種不同的媒體之間活動,不再只是關注「看什麼、「如何用」,更要意識到「自己作為媒體的角色及責任」。回到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白皮書,它強調數位環境底下人與媒體是融合在一起的狀態,現實社會跟網路世界是相互牽連,具備「知情、負責、利他」的態度是關鍵。

比如說,在網路上的言論,可能不會那麼理性、那麼認真,又甚或是容易被情緒或身分召喚,呈現兩極對抗的現象,而這種景觀雖然與現實社會不同,但其實彼此會相互影響。於是,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就是要意識到自己就是一個「傳播者」,而我的行為其實對社會有影響,我應該負責。

▌給現場的教育工作者的建議

事實上,不論是社群平台或AI,科技從來不是冷冰冰的、中立的機器,它會因為所使用的數據而產生偏差,所以科技素養與媒體素養內涵雖然略有不同,像是前者關注使用AI的倫理、後者關心AI產生的偏見,但兩者有時是合在一起的,像是若不瞭解AI技術,就沒辦法釐清人在之中的位置。換句話說,當科技發生變化,媒體素養就必須持續更新。

陳珮云表示,老師需要勇敢地嘗試接觸新的媒體議題,就如同參與活動老師們,也都持續跟自己的學生溝通,瞭解他們媒體使用現況,像是國小老師聽到學生在看bilibili後,他自己也試著去嘗試看看,陳珮云認為這就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賴麒全也強調,終極理想還是老師作為「陪伴」的角色,陪著學生有更好的媒體近用。

 

➪ 完整內容,請點此收聽|https://bit.ly/42Qrqg4

➪ 活動文字記錄一|掌握社群平台樣貌 建立個人數位資本

➪ 活動文字記錄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抖音在國小現場

➪ 活動文字記錄三|中學生長時間使用手機 影響專注度

➪ 活動文字記錄四|科技快速發展之下,媒體素養怎麼教?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