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抖音一響,素養怎麼養(四):Deep Fake、chatGPT⋯⋯科技快速發展之下,媒體素養怎麼教?

日本壽司少年拍抖音的挑戰行動,引發社會譁然。無論是TikTok、Zenly、ChatGPT或是Pokemon GO,當媒體科技在社會中產生現象級效果時,教育情境都會有擔憂的聲浪。以TikTok來說,像是:學生語文表達力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平台乘載許多危險挑戰內容,甚至還有中國統戰的疑慮。而面對這些風險與擔憂,人們往往將解決之道寄託於「媒體素養教育」之上。

108課綱將媒體素養納入九大核心素養之一,教育部也在三月底公告「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到底學生使用TikTok或抖音的樣貌如何、存在哪些風險,媒體素養教育又該如何回應這些現狀與需求?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觀)於4/8辦理媒觀會客室「抖音一響,素養怎麼養?媒體素養教育如何回應TikTok風險」活動,針對這個議題,由董事黃哲斌主持,邀請小學、中學、大學三個不同教育階段的現場教師,分享他們對學生的觀察,以及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建議。

從三位不同教育階段教師的分享中,可以看出學生使用社群平台非常分眾,劉慧雯建議,老師可以在每學期的課程做媒體使用調查,了解學生正在流行的東西,長期累積也能看出變化趨勢。

針對呂昱達提到的比報,劉慧雯回應,現在網路新聞都是交付演算法去決定,通常又以點擊率做決定,所以不同於過去由專業人員挑選的頭版,每個人看到是不一樣的,過去常使用的比對分析,可能都要進入實際的內容去討論。

林彥佑則對媒體素養教育的跨領域整合非常有感,他提到國小可以從學科的命題著手,跟媒體做跨領域的整合,像語文課就可以帶學生去練習如何訂吸睛的標題,或討論在眾多新聞中為什麼選這則閱讀;跟社會領域跨域整合,可以看新聞或TikTok影片中的地點在哪裡。他也提到SDGs-9工業、基礎建設、創新科技與SDGs-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都可以跟媒體科技的討論做結合。

劉慧雯補充,下標題的活動可以先讓學生讀完文章進行,再要求學生將第一次下的標字數減少兩個字,接著將第二次下的標字數再減兩個字,這也很考驗學生的語文與摘要能力。

林彥佑也提到,不只是學童,連大人也都習慣輕薄短小的資訊,在國小現場會引導小朋友透過六合法等方法去找到文章的重點。他提到這十幾年教育部推動閱讀教育,已經比過去還要積極推動,雖然成效有待觀察,但大環境也會影響到學生表現,像是媒體下標「超好吃」或濫用「爽」等字,其實也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書寫和閱讀能力。

呂昱達對於科技物的政治性相當有感,無論是搜集數位足跡投放廣告影響選舉結果,或Deep Fake技術造假政治人物演說,科技科技的發展到一個奇異點,對於政治議題沒有那麼敏感的人很容易就被騙。他說過去從中國過來的假訊息因為詞彙不同、簡體字沒有轉換等原因,很容易被識破。但平台蒐集影響跟語彙形成的大數據,可能使得造假越來越精良,在例如烏俄戰爭這樣的非常時期就會影響民心。

chatGPT如何影響與應用於教育現場

討論到近期掀起話題的chatGPT,劉慧雯建議現場老師們可以嘗試操作與使用,因為這些工具或平台的介面跟機制,有可能成為讓孩子有機會思考的切點,也避免因為不了解而和學生雞同鴨講。

呂昱達就是樂於嘗試新工具的老師,他分享自己曾運用chatGPT做雙語教材的備課非常方便,但他也知道AI生成不會每次都是正確的內容。例如他曾遇過要求AI解釋民法繼承篇,結果得到「一本正經的錯誤內容」,於是他便直接拿去做成考題,讓學生改寫,也是變相地告訴學生,AI生成的內容還是會有錯誤,可以當成工具使用,但還是要有自己的判斷。

同時呂昱達也好奇,國小有沒有在跟孩子談AI,以及大學端會不會擔心學生的備審資料是用AI生成的。

林彥佑表示目前在國小端還沒帶過AI的課程,但他認為可以結合語文課,例如根據chatGPT生成的內容,讓學生練習訂題目與提問,或是將chatGPT生成的內容做改寫。

慧雯分享,在大學端用AI生成答案不是考題,如何證明你能比AI更好才是。這時候就是涉及資料來源的問題,所以尤其是以新聞系而言,會變成一手資料的蒐集很重要。
至於備審資料,劉慧雯則說,教授想在文字中看到的是人格特質。例如在傳播學院可能是對公共議題的關心程度,或展示主張正義或公平的勇氣等。除此之外,素養也是重點,當你擁有傳播的工具、知識跟能力時,對社會的想像是什麼。

劉慧雯也補充,素養也可以關心一元多用跟轉譯,無論是轉化成其他形式的內容或進一步解釋與應用,讓不同階段的學生都可以看到自己能發揮的地方。而大學與中小學素養關心的重點不同,新聞學系可能關心學生能否接近真正關鍵的消息來源,中小學可能是搜集更多材料,或用各種形式讓內容能更接近任何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知道自己是在跟誰溝通,這跟媒介的接近使用與批判與行動倡議都有密切的關連。

鼓勵教師保持與新科技、資訊的接觸  向外求援

活動最後,劉慧雯提到未來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不一樣,大家要有心理準備。她建議老師一定要向外求援,不管是透過雜誌、講座、工作坊(如媒觀等單位),要持續保持跟新的資訊接觸的狀態。這對於要做課程融入,或跟孩子保持緊密的關聯都是非常重要的。

林彥佑也認為科技日新月異,老師需要不斷地增能,畢竟國小老師大多不是大眾傳播跟媒體背景,像今天參與講座,跟專家互動交流,才能給孩子最正確的媒體素養觀點。

呂昱達則呼籲老師不要用拒斥的角度面對科技,因為未來的時代可能不是要用或不要用,而是比誰比較會使用這些工具。他帶給孩子的觀點,是使用與應用工具,幫助我們變得更好,但不要濫用,反而造成負面效果。

觀眾提問

活動最後也開放觀眾提問、討論,以下節錄部分QA問答:

問一:當今難以免費搜尋到有深度的文章,我認為這是難以提高閱讀能力的一大原因。重新使人認知以實體學習的重要性和電子書的普及十分重要,在這方面請問各位老師有什麼想法?

呂昱達表示自己會付費訂閱媒體內容,尤其是獨立媒體,但可以理解都去訂閱也不容易。他認為應該回到人們為什麼閱讀來討論。除了學習,閱讀也能讓人感到富足,但現在孩子很難感受到閱讀的快樂。閱讀需要付出時間成本,但像抖音上甚至有一分鐘摘要一本書的影片。老師可以試著揀選好的文章,提升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有機會去接觸這些好的文章。或者是學生如果是在抖音上接觸到,是不是請他們花一點時間至少讀個一、兩個章節。如果是新聞方面,就是老師可以跟學生分享深度或是獨立媒體的報導,讓學生知道有這些內容可以選擇。

家裡有國中生的黃哲斌和劉慧雯則都提到會幫孩子準備推理或金庸小說,黃哲斌指出,學生的閱讀雜食性非常重要。劉慧雯則解釋,提供給孩子不同選擇,孩子如果有機會停留在文學性比較高的長文本上,就能幫助他們去對抗又短又不太需要思考的短影音內容。林彥佑則推薦老師能從有公信力的網站,例如「好書大家讀」、文化部的「繪本花園」等單位推薦或得獎的書籍去做挑選。各縣市政府也有類似資源,例如高雄市的「喜閱網」。至於電子書的普及,林彥佑說,數位閱讀不只是趨勢,也是現在進行式。不只是傳統的紙本閱讀很重要,教育部也建置「數位讀寫網」推動,老師和學生能在這個網站上互動。清大也有推動紙本跟數位閱讀的「雙素養閱讀」。

問二:談TikTok的問題可能會遇到「為什麼美國的Shorts、Reels可以,中國的TikTok就不行?」這樣的聲音,我們擔心的是什麼?以及,短影音的媒介形式有什麼特殊的現象嗎?為何今日要特別點出這種媒介形式呢?

林彥佑說,以他的角度而言,特別討論抖音是因為上面的內容因為語言有接近性,雖然學生能透過模仿上面的表演獲得自信心,但他也觀察到學生有寫簡體字,或中國用語,例如:牛逼。

劉慧雯從兩個層面回應這個問題。一是在認知科學的研究上已知,孩子越早接觸非常短的片段,神經突出會變短且不可逆,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孩子,就生理神經來看,早期的孩子的確不適合接觸短影音。而若疑慮不是來自短的特徵,第二個層次就是看平台對資訊的排序有多透明,TikTok的疑慮是人工介入資訊排序的頻率、積極度,還有效果都比其他平台來的強,此時就得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被餵養給我們?這是核心的素養議題。劉慧雯補充,其他平台也有資訊排序的議題,只是程度上TikTok比較讓人有疑慮。

黃哲斌則提到,TikTok上面有很多挑戰能創造社群風潮,也因為回應性很強,會被特別推播。青少年對此沒有抵抗力,國外就經常出現因為參與挑戰而受傷、死亡不幸的案例。TikTok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沒有做好資訊防範去避免孩子去接觸到這樣的內容。其他還包括:在國外有記者的帳號遭到追蹤、監控,在新疆維吾爾族的事件中TikTok推播符合中國官方敘事的內容等,種種因素導致大家更對其不透明性更有疑慮。他也認同,所有短影音對教育者都是很大的挑戰,只是TikTok的疑慮層次會更多。

問三:有發現蠻多幼兒園老師會引用抖音音樂或是中國兒歌,讓幼兒進行背誦或表演,對這個現象家長有點擔心,該如何與老師溝通?

劉慧雯說,幼兒園老師選歌曲可能是因為重複、音律簡便,對幼兒階段唱跳教學的成效比較好。先前的爭議比較是歌詞的問題,但如果有其它素材的話就可以取代掉,這部分就是親師溝通的問題,跟今天討論的重點比較無關。

 

媒觀會客室「抖音一響,素養怎麼養」系列報導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