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壽司少年拍抖音的挑戰行動,引發社會譁然。無論是TikTok、Zenly、ChatGPT或是Pokemon GO,當媒體科技在社會中產生現象級效果時,教育情境都會有擔憂的聲浪。以TikTok來說,像是:學生語文表達力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平台乘載許多危險挑戰內容,甚至還有中國統戰的疑慮。而面對這些風險與擔憂,人們往往將解決之道寄託於「媒體素養教育」之上。
108課綱將媒體素養納入九大核心素養之一,教育部也在三月底公告「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到底學生使用TikTok或抖音的樣貌如何、存在哪些風險,媒體素養教育又該如何回應這些現狀與需求?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觀)於4/8辦理媒觀會客室「抖音一響,素養怎麼養?媒體素養教育如何回應TikTok風險」活動,針對這個議題,由董事黃哲斌主持,邀請小學、中學、大學三個不同教育階段的現場教師,分享他們對學生的觀察,以及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建議。
透過訪談探索中學生抖音觀
高雄新莊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呂昱達,分別從使用情形、使用緣由、使用者評價、使用風險認知等面向訪談學生,從中整理出中學生的抖音觀。
呂昱達指出,有學生表示若單指抖音的使用的人約佔六成,泛指所有短影音平台的話則約八成。也有學生表示自己更常使用小紅書,可以看見有很多中國軟體在學生族群裡被使用。呂昱達認為,短影音吸引人的使用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感覺付出的時間成本低」,一樣是一個小時,看紀錄片跟短影音就有不同的感受,觀看短影音時會更容易不知不覺讓時間流逝。
學生為什麼使用抖音,怕跟不上話題是一個原因,學生透過抖音掌握時事話題,因為覺得「別人在講什麼都聽不懂,感覺很low」。呂昱達還發現有學生對抖音態度的轉變,原本國中相當抗拒抖音,但現在透過抖音學化妝,覺得上面的創作者很漂亮或很好笑,顯示出隨著軟體的發展與變化,也會導致學生對平台的態度跟著轉變。
「愛嫌又愛看」學生是如此形容同儕使用抖音的行為的。雖然學生不會負面看待使用抖音的同儕,但會把抖音上出現的爭議人物用負面的「猴子+9」來形容,同時也因為擔心自己被同學議論,多是看而不太敢拍。呂昱達分享,有學生認為抖音、抖音歌被界定為「有點沒水準」的感覺,但也有學生在抖音上看科技產品的分析跟應用,認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答案,又不用另外搜尋,相比之下YouTube的影片就太長。
在使用風險方面,教師有先提示抖音會有的個資風險、認知作戰、傷害或模仿行為等,但學生覺得樂趣大於風險,所以還是會使用,但會減少把個資打在裡面。
學生還提到使用抖音有剝奪注意力的風險。呂昱達就分享,有學生平均每日的手機螢幕使用時間是12小時,等於扣掉生活作息跟通勤時間,他有9成的時間都在滑手機。也有學生發現抖音的內容可能不太正確,但不擔心這樣的錯誤資訊造成生活的危害,只是在上面看到一些資訊時會質疑。
呂昱達進一步分享他在中學端發現抖音的影響,包括:注意力彈性疲乏與閱讀理解能力下滑。對學生來說跟得上話題很重要,他們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被看見,所以也造成他們的生活與社群平台密不可分。但長時間的使用手機,讓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用資訊餵養自己,導致學生很難專心把一個文本看完。不只是學生,可能就連大人閱讀的專注度也都受到影響,甚至都還得靠APP來訓練自己不去碰手機。
對中學端教師的建議
呂昱達建議中學端的老師:
一、邀請學生檢視螢幕使用時間,學生光是看到數字就會很驚訝。
二、幫助學生減少使用頻率,從檢視使用手機的原因開始,階段性減少使用頻率,一下就停用反而會讓學生感到焦慮。
三、養成查證跟懷疑的習慣,搭配素養課程,帶領學生檢視影音平台與新聞的素材是不是有不正確的地方。
四、透過課程介紹系統風險以及防範的意識。
呂昱達也推薦老師們閱讀與媒體素養有關的書籍,強化自己對媒體素養的理解。也進一步分享曾執行過的課程,像是:實際操作粉絲專頁後台,讓學生看到社群媒體如何運作,例如下廣告時可以選擇特定興趣的人,這時候就能引導學生思考社群平台是怎麼知道我們有這個興趣的?
呂昱達也會帶學生練習分析,早期是比較同一個新聞事件不同報紙的版面、標題、表格的使用等,呂昱達認為這個框架也可以用來討論TikTok上影片的資料要從哪裡去查證。
呂昱達也分享他設計的「CIS假訊息鑑識中心」課程,透過遊戲情境帶學生判斷訊息真假。活動中的答案能觀察到很多事情,例如會發現學生很容易會對媒體有刻板印象,例如認為報紙上的就一定正確,而長輩LINE傳的就是假的。他建議老師們也可以從抖音或其他的平台蒐集可疑訊息,包裝成證物,接著給情報包(一手資料),讓學生進一步利用這些資料去破解證物(查證)。
黃哲斌呼應,社群媒體與短影音的閱聽趨勢也對音樂創作造成影響。有獨立音樂創作者就曾跟他分享,現在歌曲要在6秒鐘吸引聽眾注意力,日本音樂圈更調查,現在已有百分之四十的歌曲不放前奏,因為聽眾可能對前奏沒有耐心。
媒觀會客室「抖音一響,素養怎麼養」系列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