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是傳遞訊息還是製造恐慌?311大地震六周年給台灣媒體的反思

日本是一個很有趣的民族,盡管他們天然資源匱乏,同時又充滿天災,但他們對於災難特別地敏感,從每次災難前的預想,或是發生之後的反省,都會從中學到教訓,因此在法令與政策上,都會因應可能發生的災害或是已發生的事故進行修正與更新,而這或許和媒體所帶頭建構的「災難記憶」有關。

下星期就是東日本大地震屆滿六周年的日子,或許可以從這六年的媒體觀察中看出端倪,事實上不只是311前後日本媒體會大量製作有關於災後重建的相關專題,在平日的媒體報導中,對震災的相關新聞報導也多有著墨,之所以如此,或許與「媒體」自身定位與想像有關,因此,本次的「媒觀編輯室」想與大家一同思考,媒體在災難與國民記憶當中扮演的角色。

其實,媒體在災難事件當中,既是訊息傳遞者也是監督者。作為訊息傳遞者時,媒體必須傳遞給民眾有用資訊,並避免引起大眾恐慌,同時保障受難者及其家屬之基本人權。而作為監督者,媒體則必須報導有關當局,在災害發生時的相關政策與措施,是否違反公共利益,及災害結束後的相關措施是否得當。

新聞大抓漏 監督媒體全民動起來

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每次發生重大社會事件,媒體表現總是引人關注,而這次的遊覽車翻覆事件也是如此。雖然事件發生之後,媒改團體即時於第二天發表聲明,呼籲媒體自律,同時並與衛星電視公會啟動自律機制,進行媒體自律。儘管如此,當上述機制啟動時,不少網民、鄉民依然冒出不少質疑,諸如:「自律機制有用嗎?」、「媒體會自律,早就光復大陸了」等語。

網民與鄉民這些批評其實不難理解!的確,在事件發生的這幾天,我們依然看到,「少數」媒體做出令人咋舌的新聞!例如:詳述旅行團最後的晚餐內容、總共吃了多少錢、推出罹難者的系列故事、記者到事故現場模擬,及說明事件如何發生等等。

這些只是新聞內容部份而已,更不用說談話性節目的「名嘴」,如何充當專家,甚至比檢調單位更進一步地隔空辦案與剖析事件!從這些現象來看,或可理解網民與大眾,為什麼會對「媒體自律」這一件事情如此輕蔑了。

但我們還是要說句公道話;有興趣的朋友,或可點選或翻閱十多年前的新聞,對比起來,就會發現當前侵入式採訪少了很多、家屬悲慟的畫面幾近於零!由此來看,台灣媒體在處理災難與事故新聞是有在進步的,只是進步幅度或許沒辦法讓大家滿意。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