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主是筆好生意?

11月26日,台北陰雨,有點冷,但反對「壹傳媒交易案」的學生、 學者、記者、公民團體、民意代表,卻在各地展開反制行動,燃起遍地峰火。

當天一早,立法院便邀請公平交易委員會,針對壹傳媒集團交易案進行專案報告,與會學者要求公平會應主動調查旺中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入主壹傳媒,是否有以脅迫、利誘等不法方式;上午十點在台塑大門口,環保團體舉行「拒絕惡霸財團、污染累犯入主壹傳媒」記者會,他們指出,台塑是台灣的「污染大戶」,沒有資格經營媒體,並質疑:未來台塑若再發生重大汙染和工安事件,壹傳媒將如何報導?下午兩點,反巨獸青年聯盟展開「拒黑手、反壟斷,要新聞自由!──壹傳媒簽約前夕,占領行政院行動」,學生表明拒絕親中財團以併購為外衣進行實質媒體控制,試圖闖進行政院,與警察爆發衝突,並夜宿行政院表達嚴正抗議;晚上八點,壹傳媒各工會成員公司中庭廣場【捍衛新聞自由,夜宿守護蘋果】,從黑夜靜坐到天明。



這絕對是台灣媒體改革與社會運動史上值得記上的一天,台灣人民捍衛的不只是新聞自由與自主,更在意的是好不容易爭取與維繫下來的自由與民主。

從9月1日民間團體發起萬人參加的「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後,NCC等主管機關並未回應公民社會訴求,持續「擺爛」、毫無作為,不願制定反媒體壟斷法,放任財團橫行,但更讓社會震驚的是,包括旺中集團蔡衍明、台塑集團王文淵、中信金控辜仲諒等,這些備受爭議,與中國關係良好的商人竟然集資入主壹傳媒,引起社會激憤!

在社會氣氛逐漸低盪之際,反抗媒體壟斷卻仍四起,台灣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壹電視、壹週刊、爽報也陸續成立工會,不僅多次發起抗爭,要求與資方制定團體協約與編輯室公約,維護壹傳媒集團中最珍貴的新聞自主空間。雖然黎智英對員工的要求全然漠視,新資方也一再拖延,但工會的行動卻獲得台灣社會支持,以及香港壹傳媒隔海聲援,更讓台灣停滯已久的媒體工會與新聞自主運動重燃希望。 

雖然黎智英的離去,讓部分員工感到不捨,此間也多讚揚黎智英尊重媒體專業自主、不接受關說、不作置入性行銷的經營方式。但說到底,黎智英也只是個商人,一個和台灣其它的商業媒體經營者稍稍有不同的商人。

1830年代,美國大眾化報紙興起,重視市場銷量,企圖擺脫過去立場鮮明的「黨報」經營模式,新聞報導強調客觀中立、兩面並陳,不得罪任何黨派、不作深入分析,內容輕薄短小,偏重娛樂腥煽,有時也會監督權力者,展現新聞應有的道德。對這些商人老闆而言,經營媒體不是什麼偉大的情操,也不是為了民主正義,新聞充其量只是商品,一個能足老闆私利的商品。

黎智英是個聰明的商人,或許也比這些媒體老闆稍懂一些民主的可貴,清楚知道新聞媒體若要成為商品,就必須回歸到新聞的本質,回應讀者購買報紙的初衷。簡單說,讀者買報紙的目的是為了看見真實,相信報導為真,而不是要買宣傳、謊言與偏見。同樣的,新聞本質就是提供事實,並且不分黨派地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而這就是肥佬黎經營媒體的獲利之道。但弔詭的是,這種平凡無奇的商業理性,卻讓肥佬黎打敗了許多堅持黨性,或大作置入性行銷的媒體同行,間接地維護了新聞專業與自主。

在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中,要生產出上述的新聞產品,有其必要的生產條件。如果新聞接受關說、置入性行銷,不僅無法扒糞、揭弊,作調查報導,連基本的新聞事實都很難維持,一但媒體報導不真,就無法得到讀者的信賴,銷量自然會下降。因此,如何抵擋外在的威脅利誘,維護新聞生產的自主性便顯得格外重要,不僅可以因而獲利,也惟有護新聞自主才有機會監督權力者。

黎智英對新聞專業與自主看法,有部分是來自因為其所認同的自由主義式的新聞自由價值與反共的信念,卻也同時符合了大眾市場對新聞媒體的期待,對他來說,新聞自由或新聞自主可以是理念,但也可以是筆好生意,一但有了「合理」的交易價格,也可以把員工及新聞專業賣給敵人,把台灣媒體難得的新聞自主,賣給會壓制言論自由的商人。
黎智英的商業經營模式看似維護了新聞自主的空間,但面對現實的壓力與利益也會順勢放棄。相反的,歷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自由」與「自主」從來就不是來自上位者恩典與施捨,而是經由不斷的反抗與對抗,流血、流汗辛苦換來的。新聞自由與自主當然也不該是來自報老闆的恩惠,也不必把老闆當作救世主,其空間能有多大,關鍵在於,員工及社會大眾否以集體力量保障勞動權與專業自主,這樣才能真正避免財團壟斷、防止媒體一言堂。
台灣社會仍在對抗媒體壟斷,但不管結果如何,這都是場美好的戰役,也讓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邁向新的里程。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