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主 不靠老闆

圖片來源:台灣立報

跨國媒體大亨梅鐸的「新聞集團」,在2007年中以50億美元高價入主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華》報歷史悠久、在美國財經界素有聲望,因此行事向來霸氣的梅鐸出價收購消息一出,引發社會議論,員工也透過集體行動,要求新老闆必須尊重記者與編輯的工作自主。梅鐸正式進駐當天,便簽訂「編輯部公約」,同意設置一個由社區與新聞意見領袖出任成員的獨立「特別委員會」,來保障編輯室人事與運作的獨立。

有錢的老闆、獨立的媒體,事情看來如此美好。可畢竟世界殘酷,梅鐸仍然是梅鐸。編輯部公約簽訂半年多,主編Brauchli於2008年4月辭職,特別委員會雖然無法要求他撤回辭呈,但認為梅鐸有違編輯部公約精神。這也不是梅鐸第一次翻臉不認帳,早在1982年,他粗暴撤換英國《泰晤士報》(Times)主編時,其他主管提醒此舉需要經過獨立監察人同意時,梅鐸回答:「天啊,難道你把這當真嗎?」

因為旺中集團收購中嘉、發動旗下電視與報紙圍剿反對者,台灣記者協會才在月初聯合各界力量上街遊行,反對財團壟斷與老闆控制言論。哪知道抗議口號才稍落,馬上又傳出蘋果日報可能易手消息,傳言收購對象是更大的跨金融與媒體的財團,不少員工人心惶惶,擔心相對於其它媒體的自主空間是否仍能存在?但,無論是哪個財團,台灣媒體言論的壟斷與控制問題恐怕都是日漸嚴重。

十八年前的九○一遊行,記者們提出「簽訂編輯部公約」的要求,希望能夠透過跟老闆的協定,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記者與媒體言論的自主與獨立。不過,我們回頭看上述並不遙遠的血淋淋「傳播史」,應該會追問一句:難道能把財團老闆對新聞自主的口頭敷衍當真?姑且不論台灣絕大多數媒體老闆還不如梅鐸,連「君子協定」都懶得理睬;即便未來簽了公約,如果沒有監督力量,難免也是空頭支票。

新聞自主與言論自由,不單靠一紙具文,更沒有任何老闆會是救世主。關鍵點是,員工願不願意以集體的力量保障勞動權與專業自主。2007年《華》報易手時,記者工會組織曾經發起行動,找來支持員工控股參與的顧問公司,希望尋求願意跟員工合作的資金共同入主。雖然沒達成這個目標,但是因為集體抗爭,才有特別委員會的設立,也還維持住《華》報一定的記者工作權益與自主空間。

新聞工作者團結爭取勞動權益與言論自主,需要國家制度化的保障與落實。例如韓國相關法規中,對設有員工參與的「編輯委員會」的報紙,給予較為優惠的補助考量。過去幾年台灣廣電相關法規修法時,也曾有官方或民間版本,建議將編輯自主公約納入業者申請執照、換照、以及評鑑的標準。這些制度作法,都能促進新聞工作者的真正獨立自主。

記者的集體自覺、以及國家制度化的協助,才能真正避免財團壟斷、防止媒體一言堂。從這樣的角度觀察,近日包括記者工會成立、壹集團員工籌組工會、甚至NCC委員呼籲媒體老闆將編輯自主還給記者,都是值得期待的第一步——但也還只是自主的第一步,記者與官方都還有長路要走。

(按:本文與劉昌德合著,劉昌德是主要作者)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