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公視董事成為燙手山芋

終於要結束第四屆公視董事會這齣拖棚已久的歹戲,延任超過六百天,創下全球史上最長延任紀錄的台灣公視董事會,歷經風霜,政治黑手透過各樣的手段染指,雖然未能全然操控,但卻幾乎癱瘓公視運作,更糟的是,這些年的惡鬥早已讓台灣公共媒體的公信力跌入谷底。

不過,文化部長龍應台於8月7日召開記者會,公布第5屆公視董監事行政院補提名新名單, 似乎讓公共電視的未來有了新的轉機。 名單涵蓋藝文、傳播、學術、影音等專業。趨勢專家詹宏志、傳播學者羅世宏、和碩電腦董事長童子賢、音樂製作人黃舒駿、五月天主唱阿信等都名列其中。

各界的目光大多注視在五月天主唱阿信的身上,隔日各大媒體也因此罕見地報導了公視董事會的提名新聞。不過,大家卻忘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有別於過去幾屆的提審作業,接下前新聞局爛攤子的龍部長,雖然在第一次處理第五屆公視提審作業時,延續新聞局的舊思維與保守作法,不願公開提審過程被叮的滿頭包。但這回卻能開創新局,審查兩週前就公共電視董事會被提名人名單,不僅創下全新紀錄,也可能從此為公共媒體立下新的典範。

其實,龍應台在記者會上還宣佈,將在8月20日召開審查會議,也將採取現場直播的方式,同步於會場旁開闢直播室同步轉播,開放社會大眾報名參與,審查會後,文化部亦會將錄音錄影上網公評。民間社會多年來主張公視董事審查應公開透明的要求,終於得到善意的回應。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及澄社曾於2010年發表聲指出,民進黨執政時,雖修法促成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宣佈成立公廣集團,但卻未曾積極修改法規,公廣集團並未真正公共化。2007年,民進黨舉行第四屆公視基金會董監事改選時程序草率,也為公視發展立下不當示範。不僅部分董事當選人未獲徵詢,亦有公開反對成立公共廣電集團者獲得提名,立院進行審查時,審查委員當場才看到候選人資料,憤而離席抗議過程太過匆促草率,造成公視董監事提審過程嚴重瑕疵。

而國民黨長年利用國會多數凍結公視運算,使公廣集團無法正常運作,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不僅未提出完整的傳播政策,也不願解決公廣集團法規未臻完備及財政不足的窘境。相反的,卻利用國會多數,作出干預公視營運的決議,後更擴增公視董事會人數,將手伸入公視,過程粗暴,使公廣集團的運作陷入政治惡鬥的漩渦,不僅公視員工士氣受挫,多年來台灣公共媒體建立的正當性與公共性也面臨風雨飄搖的困境。

本表格轉貼自聯合新聞網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澄社及十多個公民團體也拜會新聞局及兩黨立院黨團,呼籲新聞局應停止黑箱式的審查作業, 要求審查過程需秉持公開、透明、公共參與之原則,全程轉播、開放公民提問並接受公共監督,以召社會公信。

雖然官方總是以公視董事只是無給職、榮譽職,公開審查不僅不符比例原則,甚至可能讓侯選人受到羞辱,或說於法無據,只能依循前例執行提名作業,然而,公開透明才是維護公共媒體公共性的第一步,合理嚴謹的審查程序,才能選出稱職的屆公視董監事,降低人民對政商勢力染指公共媒體疑慮。

台灣政治發展從威權從向民主,卻仍停留在以代議政治為基礎的監督制衡思維,雖然這是民主社會必要的機制,但如何擴大全民參與,走向透明政治更是台灣民主發展的重要關鍵。就如同環評會議雖需經由專家審議,亦仍需開放媒體採訪、公開紀錄,民眾才有機會理解、參與及監督公共事務,同時能相對能能防止黑箱作業、對公眾負責任。回到公視本身,公共電視法第34、35條也載明:公視基金會應將其業務計畫、基金管理、經費使用、財產目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其他有關營運與財務狀況之文書,經會計師簽證備置於基金會,以供公眾查閱。而有關公視之人事、薪資結構、預算(工程投標項目除外)、研究報告、年度報告、捐贈名單、著作權資料、及其他經董事會核定公開之資料,均應供公眾按工本費索閱。換句話說,公開透明更是公視法的重要精神,當然就要從公視董事選任作起。

從公視第五屆董事提名名單來看,行政院重提名的人選中,涵蓋族群、藝文、傳播、學術、影視等專業,然而,整份名單偏向專業經理人及學者組成,這雖能讓公視未來發展可能有較大格局,但相較以往,卻忽略了弱勢群體(例如客家、新移民、兒少、性別等)與獨立文化工作(例如:獨立製片)的代表,偏向主流品味。

相反的,這份名單也反應出被提名者在專業上的高度重複性。例如:新聞專業經理人有徐璐、陳浩;傳播學者則包括了趙雅麗、羅世宏與胡元輝;同為作家的有張曼娟與陳怡真;阿信、黃舒駿皆為藝人:以及同為媒體CEO的詹宏志與何飛鵬。

龍應台出席文化國是論壇

專業重複的提名方式,不但排擠了其它不同領域的公民參與,也顯露了龍應台邀請候選人的冏境。 龍應台在記者會曾說,雖然公布19名補提名新名單,其實她徵詢近100多人,最後才獲得這19位人選的同意,提名徵詢顯然遭到絕大多數人的婉拒。而龍應台本人為了說服來自各方的公共知識分子、社會賢達與專業人士,不但親自打電話溝通,甚至登門拜訪,多所折衝,方才敲定此次提名名單。

其實,有人在接到龍應台電話時便驚聲尖叫,立即拒絕,也有人因為多次拜訪而所感動。此一過程,雖然看得出龍應台在提名上的費心,但也透露了尋求人選上的限制。事實上,這些被提名者學有專精,也有不錯的社會評價,多為一時之選。然而,仔細觀察,補提名的名單中,有不少位曾受邀參與文化部所舉辦的文化國是論壇,或與其有共事經驗,反應出龍應台在此次提名的主導性與侷限性。

這場充滿「龍」味的提審過程,透露出公視董事的提名方式也滿是「人」味,若要避免,龍應台應該聽取民間建議,建立明確的推舉制度,或開放社會各界公開舉才。另一方面,社會賢達將公視董事視為畏途,也讓人不免感傷,公共電視董事原本是個榮譽職,但在兩黨攜手惡搞下竟然成了燙手山芋,一涉入就難以避免被貼上藍綠標籤,讓參與者承受極大的政治壓力,似乎得有極強的心臟及使命感才會願意擔此大任。這樣的發展絕非公共媒體之福,因而該如何建全公廣體質、強化公開透明與公眾參與機制,扭轉已墜落的的形象,龍應台及未來董事們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