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紀錄片「寶島曼波」劇照 |
「平安」,是許多人見面時常用的問候語,但它不單只是字面上順順利利的意思,這個源於基督教聖經「 Shalom」的辭彙,是猶太人見面的互相祝福語,除了平順,還要得福,比當下過得更好。然而,在近年天災頻傳的台灣,許多人即使只想生活可以平順、簡單,其實並不容易。
台灣,這座福爾摩沙的美麗小島,住著勤奮與樂天知命的人民,這些年走過了 87水災、921 大地震、 72水災,以及88 莫拉克風災,雖然有些災難來自大自然無情的命定,但少數人的貪婪與自大,卻也擴大了災難的漫延。
天地萬物本就存在多樣角色,各有其所,各有尊嚴,各有秩序,各有關係。但自作聰明與自以為是的人們,為了更大的利益,為了展現自我,竟起身與自然對抗,最後,受傷的不只是這塊土地,還是人類自己。
災難通常說來就來,瞬間地動山搖,大雨傾盆、天地鉅變,泥沙夾雜的洪水,不僅沖垮了房舍,也沖散了人們 。天地息怒,大雨暫歇,雖然星空未變,但,家園已毀,人心已傷。然而,家園還是唯一的惦記,雖然回家之路早已毀壞,原有住處也已失所,但仍有許多人用雙手開路,用雙腳踏土,沿著山壁,冒著生命的危險,不只為了回家,還走向重建的路。
這就是生命的力量!災難發生,無法回頭,只能勇敢面對。生命的力量就像是在毀壞的石牆中展現韌性的小樹苗,在陽光指引下,不顧一切地探頭鑽出,或許生嫩、脆弱,但眾人任性的力量必然使樹苗長成大樹,終而群成森林。
不只是政府,我們看到更多來自民間的力量至今仍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協力奮起,雖然面臨各樣的困難,甚至爭議,但這些都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的印記,終究,我們必須從災害走入「後災害」時期( post-disaster),我們需要記取教訓,正視災害本身與人為破壞的關連,並且從中找尋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間的平衡點。因此,「災後重建」除了是環境與心靈的重建行動,同時要從中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思考如何與自然重新和好。
紀錄片「龍華國小漂流記」劇照 |
影像不只是感官,而且有力量!不只是紀錄,還是陪伴。這些年的災難現場,不只有救難者,還有紀錄者,但他們不是酷愛感官情緒與爆破場面的主流媒體,有更多是長期蹲點陪伴的影像工作者,他們不只紀錄了災難當下的血淚,陪伴居民走過傷悲與奮力,也用影像細數重建之路,紀錄了真實社會的重生力量!
「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活動,就是要透過紀錄片的放映,讓我們看到台灣社會堅韌的生命力。台灣南方影像學會工作團隊為了能更了解在地的需要,我們花了三個禮拜的時間,進入台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拜訪數十個災區聚落、在地居民、意見領袖以及重建單位懇談。不同的地區雖然有著不同的經驗,但令人驚喜的是,即使諸多設施與機制未如人意,過往的記憶仍然縈繞不去,但居民們早已不在原地踏步,努力面前,向著未來的生活挺直邁進!
我們準備了24 部紀錄片,影片內容涵蓋「重建政策」、「環境土地」、「產業復甦」、「人物故事」、「原民文化」、「親子照顧」、「心靈陪伴」、「女性成長」及「交通建設」等多元議題,並在重建點及鄰近公共場域,進行 50場紀錄片巡演及映後交流活動,期望透過不同的重建紀錄片,以多元的視角與觀察,深入關心、了解不同地區居民在災後重建過程中,所面臨各種值得重視與探討的課題,陪伴、見証居民走過重建的軌跡。
我們期待這樣的活動,除了和居民一起分享經驗、彼此打氣,看見不同地區、不同處境的重建力量,更衷心盼望,在災害頻傳的台灣不再與天抗衡,相反的,我們能藉此反思人類的貪婪與自大,學習與災難共處,與自然和好,將苦難轉為力量,如此才有真正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