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工 以教易教

即使書教了許多年,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十分有限,再加上專業上盲點與限制,總是無法將想教的內容完整、盡情的表達。只好想辦法找各樣的資源邀請其它的教師或實作的朋友和同學們分享所知、所行。特別是今年開了「當代社會問題分析」這門課,再怎麼準備都覺得不到味,很期待能邀請到更多的專業者和實踐者到課堂演講,讓這門課更豐富。

以往,學校會有經費協助老師外請講者,或者,我會結合自己的研究計劃支付這些費用,但大多時候是不夠的,再加上中正大學地處偏遠,每次邀約,都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最近更是雪上加霜,上學期末的系務會議得知,今年學校給系上的經費將會短少百分之十(實際上並不只如此),學校可使用的教學資源將會越來越少,看來,即使是在資源相對較優的國立大學,我們一樣得自己多加努力、多多準備才是。

焦慮之時,只好亂逛臉書暫時逃避。逛著、逛著,一個不小心,就在屏東教育大學李錦旭老師的臉書上看到他發的帖子:

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用志工的精神到我下學期大學部「教育社會學」課堂上來開講他/她們對教育的想法?

我猜,李老師可能和我一樣,遇到同樣的問題。

李錦旭老師是我敬佩的前輩,雖然沒見過面,但之前就常聽余陽洲老師提起,也知道他在國境之南參與不少公共議題,我自告奮勇地留了言:

李老師,如果時間許可,主題合適,我很樂意到你們課堂上當志工。我可以談談"媒體識讀和受壓迫者教育學"相關的主題。

就在留言的那個moment,我腦袋裡浮現「交工」這兩個字。

農忙時節,田地裡的工作又粗重又煩瑣,需要大量人力勞動,非單一家庭所能負擔。農民們於是互助組成「交工班」合力採收田裡的收成,今天做我家的工、明天做你家的工、後天換他家的...,直到農事結束。這種互助共濟的制度普遍存在於台灣的農村,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不似都市中全以金錢交易買賣勞動力, 「交工」制度是造成農村地區的人際關係網絡如此緊密的重要因素,也是值得現代都市社會學習的極富效率的進步製度。

這是交工樂隊的自我介紹詞,他們秉持著傳統的交工精神,不僅農忙互助,也各出所長、彼此配搭,共同協力成功地反對美濃水庫的興建。

農作可以、社會運動可以,教學及學術研究是否也一樣可以?

我每年在各級學校、社會團體總有幾十場的演講,增加不了少外快零用。但,常會聽到一些NGO會先表明預算有限,尚祈見諒。其實,我很便宜的 XD,而且如果到有些偏遠的學校、弱勢的NGO演講,酬勞從來就不是我考慮的因素,我喜歡和人們分享我的專業與經驗,希望能對彼此有益,有時,就算沒有錢也不是太要緊的事!

其實,教學與研究也應該像農業「交工」一樣「互助共濟」,特別在教育及知識越趨商品化的年代,我們似乎應該讓知識/教育回到相互積累、彼此分享的本質 。

例如,江湖人稱「中山雙丘」(其實,也只是我私下喊的啦!)的邱花妹與邱毓斌就是我"覬覦"的「交工」對象!兩人有學有術、實踐基層,一位專精環境議題,一位行走勞動場域,超想邀請他們到「當代社會問題分析」的課上和大家聊聊。不過,如果到時真的沒辦法付演講費,兩位不嫌棄,我也可以以身相許,只要題目合適、時間搞定,我也來"免費"分享一場,當然,也可以提供其它的知識勞動回報,看看能不能一起「學術交工」、「以教易教」!

反過來,如果有人想找我到學術或非營利的活動中分享,只是時間OK、能力可及,不管是談媒體、基督教信仰或燦爛時光,都歡迎來「交工」一下。

「交工」不只是傳統美德,更是當下可實踐的精神,也適合在教育場域彼此支援、相互積累,不過,教育之事可是百年大計,豈可只靠教師們的熱情為之?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提供更多的資源在教育上頭,並且合理分配,才是根本之道。這幾個月一群朋友用力籌備成立「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無非也是希望能有更好的工作環境,合理分配的資源,讓教育更好呀!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