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放榜新聞一年後的學測放榜報導觀察

文/本會專案企劃陳珮云

去年由學生發起的終結「放榜新聞」行動有上千人連署,更有學校響應。當時媒觀也辦理座談來討論如何重新審視「放榜新聞」的議題設定。

很快地一年過去,昨日(2/24)學測成績出爐,學生組織再次行動,認為去年度發起呼籲後雖減少了「放榜新聞」的數量,但若不持續監督,該現象將會有故態復萌的狀況。

以學測相關關鍵字搜尋,「放榜新聞」的數量似乎沒有減少趨勢,而根據今年度學生組織正在進行中的統計,也的確有不少學校仍然在學校網站上公布榜單,或發佈新聞稿、安排採訪。

觀察24、25日兩天的網路新聞,筆者整理了以個別考生故事標籤與刻板印象、以學生資訊宣傳學校辦學,以及鑑別度議題討論等三個觀察,也希望藉此了解,在終結「放榜新聞」行動的倡議之下,一年過去,媒體的表現,以及終結放榜新聞的路上可能的阻礙為何。

※這邊所指的「放榜新聞」,指的是校方主動或被動提供榜單及學生資訊,以特定學生故事等作為焦點,可能造成升學迷思、刻板印象複製等問題的新聞。

個別考生故事報導,仍存在標籤與刻板印象

離開舒適圈住教會規律生活助攻 他學測4科考出58級分

⋯⋯從不補習的他,大學學測自然組4科考出58級分佳績。⋯⋯選擇離家住進生活規律的教會,每天起床及睡覺的時間固定,在教會的團體生活中,他學會時間規劃的重要,更慢慢割捨手遊甚至放下手機,沒有太多物質享受的他,甚至可以固定拿零用錢奉獻給教會。

這則報導可以清楚觀察到成功模板的敘述方式,描述一個不玩手遊,割捨物質享受,不補習取得佳績的模板。不只如此更是標籤了青少年的休閒活動,畢竟,玩手機遊戲並不等於荒廢學業,或無法取得好成績。其實,玩不玩手機、補不補習都是個人選擇,這樣的成功模板不但有標籤的問題,也強化了升學至上的觀念與迷思。

另外有多則報導提及學生的家庭背景,然而無論是弱勢家庭學子在逆境中力爭上游,或是高學歷家庭學子不負期待的故事,都各自強化了家長社經地位、族群⋯⋯等的刻板印象,更有過度揭露學生隱私的疑慮。

尚且不談新聞報導應與公共利益相關,有人認為在尊重學生受訪意願之下,提供一些激勵社會的正面故事並無什麼不好,然而我們可以從以下案例窺見這些「正面故事」背後可能隱含的目的。

消息來源仍多來自學校,以學生資訊宣傳辦學成果

我們分別觀察了〈清寒「新住民之子」衝出學測佳績 苗栗君毅中學頒10萬獎學金〉、〈基隆首見 「二信」3生學測滿級分〉、〈南投學測狀元!普台高中翁瑋杉能文能武 75滿級分奪魁〉、〈創校第1人! 嘉義永慶高中謝博楊學測4科滿級分〉、〈學測成績出爐 彰女衝黑馬分享不拿手科目滿級分祕訣〉及〈童裝店女兒學測制霸中興高中 1人獨當2組榜首〉等六則新聞。

從新聞照片來判斷,前三則的新聞照片是「校方提供」,後三則的照片則由記者拍攝,都顯示出這類「放榜新聞」的消息來源仍多來自學校,在報導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及學校的強項和優點,例如:學校提供獎學金、設有「頂大班」、營造多元學習環境⋯⋯等等。

當然,校方單方面的行銷是不可能成為新聞的,因此更仔細的閱讀內文後,我們可以發現到,或多或少都有以學生個人資訊及亮眼表現,作為新聞點提供新聞稿或召開記者會來進行行銷學校的狀況。

可能也會有人很直覺的認為,在少子化的招生壓力下,學校不免會需要借助媒體之力來行銷,而學測與學校相關,在這方面的議題趁勢操作也並無不可。但其實最重要的問題在於,學生在報導中的主體性——也就是這些學生故事到底是由誰來說?

關於這些個別為獨立個體的生命故事:家境、生活習慣、志願選擇乃至於讀書計畫,究竟是新聞點的一部份,還是有主體意識的發聲?從這些報導之中,甚至是跟師長比讚、拿著榜單的新聞照片(或新聞稿照片)中,我們無從得知。

鑑別度議題,是否能看到更多觀點?

所謂終結放榜新聞,談的並非是消滅所有關於升學考試的報導,畢竟學測和大學面試、入學都是存在的事實,新聞沒有不報導的道理。然而,在升學考試的報導中,新聞媒體能否屏除過去複製成功模板、刻板青少年形象,以及強化升學主義式的報導,真正在公共利益的焦點下,帶領閱聽眾從多元的觀點切入討論呢?

今年學測放榜後,因數學滿級分人數創新高,產生了鑑別度太低的爭議。在〈學測數學滿級分暴增!網友見「1題」傻眼:小學題目?〉這則報導中,大量引用PTT網友的言論「直指考題只有小學程度,完全不用高中學的任何公式。」但是何謂鑑別度?學測考題一定要使用高中公式嗎?這樣的題目算是素養導向嗎?這類應該討論的公共議題卻未見報導深入的探討。

其實,報導中更應該向大眾解析「鑑別度」的概念和影響,不單只是報導成績高低、考題難易等表象而已。例如〈19年新高! 學測逾1.4萬人數學滿級分〉這則,分別訪問大考中心、招聯會,從狀況的源頭,以及對後端面試入學的影響來討論。〈鑑別度低? 學測數學1.4萬人滿級創新高〉則採訪建國高中校長的意見,談鑑別度不足對高分群學生的影響;而〈「鑑別度確實有問題」學測數學1.4萬人滿級分再創新高〉則引用大考中心的說法,包括了未來大考中心會如何改善。另一方面,〈學測數學簡單到爆惹議 教團:15級分應提高至20級分〉則從家長觀點,訪問國教盟,談的是學生會沒有成就感,以及對指考產生焦慮等問題。

從上述報導來看,可以發現從教與學、升學、大學端招生的觀點視之,對於大考中心、招聯會、學生、教師到家長,「鑑別度」所代表的意義都相當不同,是值得用更多元的觀點帶領大眾思考並作出提問的議題。

小結

由學生發起的終結「放榜新聞」的行動仍延續著,從今年的報導量和內容來看,這會是一條漫長而不間斷的路。可以看見「放榜新聞」仍以學校發布的新聞稿、記者會為主要消息來源,另一方面,記者身處普遍過勞且追求點閱率、收視率的工作環境,也只好接收這些來源,以及撰寫網友意見為主的報導,以較煽動、吸引人的下標方式處理,而無法進行從更多面向,或深度去報導相關議題。

因此,終結「放榜新聞」之路,除了學生組織的發起與監督之外,整體社會也需要就新聞媒體標題和議題框架上的表現,以及新聞組織的環境監督和思考!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