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新聞稿]中時旺旺集團勿戕害言論自由 逾150傳播學者發出嚴正呼籲

由於傳播學者與新聞記者陸續收到由旺旺集團寄出的存證信函,上週五開始,短短三天之內就有一百五十位傳播系所教師連署譴責此事。在6月16日上午,傳播學者聯合召開「旺旺中時應懸崖勒馬 勿殘害言論自由與新聞專業」記者會,針對此事發表聲明與譴責。

媒體不是老闆的私器!─傳播工作者對旺旺集團主事者的連署聲明

中時集團負責人變更案日來引起社會廣大關注,尤以接手經營的旺旺集團,面對NCC的決議及外 界不同意見所採取的反擊,更是備受議論。身為傳播實務界的一份子,我們不僅和社會大眾相同,對此案的社會衝擊與影響備感關注,更因事涉我們所服務的產業環 境,而有唇齒相依、不能噤聲的特殊感受。

「旺旺中時應懸崖勒馬 勿殘害言論自由與新聞專業 」全國傳播科系教師連署名單

日來,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針對其申請中視、中天負責人變更一案,發動旗下媒體以大篇幅報導等方式連日抨擊NCC,甚至購買廣告批評特定委員;六月九日更在中國時報頭版刊出廣告,威脅曾經批評旺旺中時集團表現的公眾,並已寄出數份存證信函,揚言要求當事人及時道歉,否則將提起訴訟。

傳播學界對於旺旺中時集團種種缺乏平衡報導、傷害媒體公共特質、違反新聞專業、傷害言論自由、甚至透過法律行動不當指控與威脅表達異見者的種種不當作為,提出嚴正譴責,並在此呼籲:

1. 旺旺中時應體認媒體作為社會公器,言論立場當力求超越一己之私。媒體面對社會批評,應虛心傾聽、包容異見,以維護傳播媒體之公共論壇價值。

2. 媒體集團對關心公眾權益的異見表達,均可進而溝通討論,不應反其道而採取反制行動,此舉業已嚴重侵害言論自由、壓抑社會多元意見。旺旺中時應立即停止法律恫嚇行為,並讓議題回歸公共討論。

3. 旺旺中時應立即停止對其集團媒體的新聞報導與編輯走向的不當干涉,尊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意識與工作尊嚴。

採訪通知「旺旺中時應懸崖勒馬 勿殘害言論自由與新聞專業—傳播學界給旺旺中時集團的嚴正呼籲」記者會

時間:2009/6/16 上午10: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3貴賓室
主持人: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出席:彭文正(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
胡光夏(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
蘇蘅(政治大學新聞系主任)

「公視問題不在董事人數 公視政策要有更高視野」聲明稿

媒改社、媒觀共同聲明 

立院三讀通過國民黨提案,將公視基金會董事人數由原法的11至15名,改為17至21 名。我們對此感到遺憾。

媒體新視界-今天你請「誰來晚餐」呢?

p主 持 人:管中祥、蔡蕙如 br / 頻  道:教育電台(全國聯播) br / 來 賓:丁曉菁(公共電視節目部經理、誰來晚餐節目製作人) br / 時 間:6月12日(五)下午六點十分至七點 /p !--break-- p節目預告: 公共電視節目「誰來晚餐」目前已經做到第二季囉!這個深入各個家庭生活的真人實境節目,已經受到很多大小朋友的喜愛。今天這一家人會請誰來吃晚餐呢?這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又有什麼故事呢?有別於過去公共電視的其他節目類型,這個闔家觀賞、既輕鬆娛樂又不同於商業電視綜藝節目的作假與搧情,讓我們今天與節目製作人丁曉菁,一起聊聊這個節目的製作過程的酸甜苦辣。 /p p相關聯結: 誰來晚餐 a href=http://www.pts.org.tw/~web01/Dinner/01.htm target=_blank網站/a a href=http://www.wretch.cc/blog/dinner6330/ target=_blank部落格/a /p

文化與行動志工聚會|第四回|5月23日

文|琬尹 

端午前夕,志工讀書會第四回合 
展開。 

今天讀公民行動指南第三章 
「挑戰在地媒體」。 

關於電視台的執照換發問題,依廣播電視法第12條規定執照期間為6年,期滿應申請換發。當電視台違反NCC規定,除了罰款之外,也會列入是否給予換照,繼續經營的考量,但此一過程,卻往往因為電視財團,甚至幫派介入,而不顯單純。除了部分NCC委員的中立性遭受質疑之外,甚麼樣的電視台該在台灣繼續生存下去,也有人提出疑問;例如:蓬萊仙山電視台,雖然以秉持台灣本土文化為名,卻常以清涼秀節目做為主要內容,不符合其電視台宗旨而使其執照不予換發。不過,想想仰賴蓬萊仙山台為消遣的鄉東父老,或許娛樂的方式其實可以更多元。 

這讓人想到台灣本土的另類文化,地方有線電視台插入自製的電視廣告,通常是「○○名床大展」、「您急需用錢嗎?」、「正派專業的融資管道」…等,此類的蓋台廣告,其實是違反了《有線廣播電視法》中規定「系統經營者應同時轉播頻道供應者之廣告,除經事前書面協議外不得變更其形式與內容」,不過,在這些粗糙的蓋台廣告中,也不難發現別於「台北視野」的一股廣告活力。 

端午將至,蔡小怪煮水餃與大家吃,搭配移盟的印尼辣醬樂滋滋。 

2009年5月捐款徵信

如同您所同意的,台灣媒體極需改革,我們除了例行性的媒體監督工作外,近年來也與許多公民團體持續合作,不僅相互支持,也期待形成更大的社會動能。但,監督媒體終究是在防弊,我們更積極思考如何使公民自主選擇、弱勢發聲,形成社會更多元、更民主的正面力量。因此,我們也不敢忽略最基礎的 媒體識讀教育工作,不論是致力於中小學的媒體識讀師資培訓與推廣,或者社區大學的紮根教育及公民記者的培養,都是我們不可懈怠的工作。

我們不敢侈言台灣媒體改革有多大的進步,但我們時時提醒自己可以更加努力。在改革力量逐步發芽的此時,您的贊助是我們推動此項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我們將秉持成立宗旨,致力促進更健康、公義、多元的傳播環境。

未來仍盼您不吝給予指教惕厲,持續支持我們!

閱讀薩爾瓦多日記—工人自主的平等成衣工廠倒閉之後

紀錄片《薩爾瓦多日記》|導演賀照緹|片長56分鐘 

文|工人蔡 

導演賀照緹在拍攝紀錄片《薩爾瓦多日記》之前,發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哪裡來的?」我相信這句話對很多人包括我來說,都指向一個很簡單的答案:「店裡買來的。」 

但是,如果從李雙澤寫的〈我知道〉這首歌裡的歌詞來看,會發現玄妙之處。 

我知道 詞曲:李雙澤、梁景峰 
小朋友 你知道嗎 我們吃的米哪裡來 
我知道呀 我知道 那是農民種的 
小朋友 你知道嗎 我們吃的魚哪裡來 
我知道呀 我知道 那是漁民捉的 
小朋友 你知道嗎 我們穿的衣哪裡來 
我知道呀 我知道 那是工人織的 
小朋友 你知道嗎 我們是怎樣長大的 
我知道呀 我知道 父母養我長大 

我們在商業發達的社會裡生活久了,很容易直觀地想像所有的東西都是「商品」。所以只要是商品、只要客人付得出錢,管它是什麼,「買」都買得到。但是我們不曾想像成衣的製造過程,是一個龐大的勞動密集產業,衣服是由無數的工人「織出來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