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媒體正在複製閱聽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

歧視性文字報導如狂漢、瘋漢、暴力、磨刀、不定時炸彈、難控管等,常出現在媒體報導與身心障礙者相關的社會新聞,除使社會大眾更加誤解精神障礙者之外,更嚴重損及精神障礙者之合法權益,並違反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及精神衛生法之相關規定。探究媒體歧視的原因:

衛生署醫政處處長薛瑞元曾表示,精神醫學的統計顯示,心智障礙者攻擊他人的比例是一般人的三分之一,而受害的比例高達一百倍。那麼為何身心障礙者的負面的、暴力的社會新聞會那麼的多;且又有那麼多的歧視性字眼出現,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公共政策,否則,建立一個無障礙的生活環境,強調融合的社會價值將不可能有達成的一天。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運作機制讓媒體必須下這種標題,來污名化、歧視身心障礙者?而受傷害的我們又有哪些反制的手段和工具,來遏止這種情形?社會大眾接受這樣的訊息之後,對身心障礙者權益運動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根據媒體觀察基金會在2003上半年收集自由、中時和聯合三大報(當時還沒有蘋果)關於精神障礙者的相關報導,統計發現其中犯罪和自殺新聞佔37﹪,消息來源來自檢、警、調及醫療專業人員佔55﹪。這個數據遠遠違反所有身心障礙、其家屬或社工人員的經驗值。

星光秀是超級好生意

超級星光的熱潮,近來已引發頗為熱烈的討論。筆者希望從近年來全球真人秀卅真人實境節目的崛起背景,提供兩點進一步的觀察。首先,《超級星光大道》可說是全球一片真人實境節目熱潮的台灣在地版。真人實境節目,來自於歐美國家因應衛星、有線電視等多頻道電視環境崛起需要大量節目內容,因而產生的成本較低廉的節目。這類節目的共同特色即是強調:平民真人的參與、沒有劇本、讓觀眾在電視機前享受「看事情發生」的快感。所以,除美國的《美國偶像》、英國的《流行偶像》、中國大陸的《超級女聲》外,更具爭議性的真人實境節目,反而是花樣百出。尤其是各類強調攝影機的真實監控、偷拍,讓觀眾看到參賽者真實人性,以及由觀眾參與票選淘汰的真人秀,比如日前在英國引起族群歧視爭議的《名人老大哥》節目,以及《老大哥》節目的創始者,荷蘭Endemol製作公司日前又引發爭議的造假捐腎秀。

歷史•真實•影像

三立新聞於五月份「二二八走過一甲子」特別報導中,檔案影片移花接木的事件,在製作團隊公開鞠躬致歉後,似乎又要進入「眾聲喧嘩—藍綠鬥嘴—新聞落幕—迎接下一個媒體惡行」的循環裡。三立犯的錯誤必須被批評,無甚爭議。當時媒體上主要的報導或評論重點,似多放在歷史報導的「客觀」真實與造假問題,或該新聞台總編輯/節目主持人陳雅琳是否故意為之或無心之過。這個事件,也依照極其乏味的操作模式,在媒體與政黨間延伸成為一個藍綠政治鬥爭的材料。

但是,除了媒體倫理與政治惡鬥的批評與效果之外,對於影像媒體再現歷史、評析政治,台灣社會是否能有一些其他層次的反省與思考?不少意見在批評三立的作假行為時,都提出歷史報導必須客觀,但今日任何一個新聞傳播系所的學生,已經知道從來沒有「絕對客觀」這個東西(當然這並不表示,媒體對史實資料的處理可以為所欲為)。事物一經媒體的再現與陳述,就有主觀的選擇,就有立場。影像和文字一樣,是由人所書寫、製作出來的;文字陳述的歷史,可以充滿選擇性的、偏頗的、統治者/優勢階級的觀點,而後植入媒體與教科書裡,影像的歷史再現也不會例外。當文字歷史的傳播效果,已愈來愈被影像再現所取代的今日,我們需要複雜一些地思索影像陳述歷史的問題。

從記者被起訴來看媒體亂象根源的再思考

7月27 日,喧騰一時的周政保嗆聲光碟事件主角之一,前TVBS電視台攝影記者史鎮康正式遭檢方起訴。稍早,則有三立電視台張姓文字記者,因採訪政治新聞受挫而當場流淚,近兩三年,亦接連不斷發生新聞記者採訪新聞事件後呈現不當報導,而遭到網友與輿論抨擊。新聞媒體工作者此後,被許多對台灣媒體表現不滿的網友與朋友,以「妓者」字代替而被嚴重歧視與污名。從這類的批評與刻意的污名看來,當一般人看見最顯而易見的媒體「內容」上所呈現的錯誤時,最廉價與直接的批評,往往是將犯錯的責任直接罪加於掛名的新聞工作者上,甚至怪罪於大學新聞教育的失職。而部分傳播學者針對此類新聞問題的討論,亦時而偶以記者新聞道德與專業淪喪,作為評判新聞錯誤問題之論點。只是,這麼多的事件下來,問題真的只出現於記者個人的道德與專業淪喪的問題?或者我們將之籠統地歸咎於收視率與環境的不景氣問題,就能夠看見這類所謂「媒體亂象」的問題核心嗎?

小小媒體觀察家 網站成立!

有鑑於媒體訊息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的影響日益深化,媒體識讀教育落實於學校及家庭教育更顯迫切,[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url]日前成立[b][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literacy/]「小小媒體觀察家」[/url][/b]網站,將提供學校教師及家長更為豐富的媒體識讀教育資源。

[b]「小小媒體觀察家」[/b]網站網站主要分為「小小媒體觀察家」、「媒體識讀」、「優質節目」等三大專欄。
「小小媒體觀察家」專欄原為國語日報之同名連載專欄,經媒觀取得國語日報授權後得轉載於本網站上。本專欄是由政大廣電系吳翠珍教授所企畫,台北縣北新國小教師張嘉倫老師撰寫。作者以平易親切的用語,引導孩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電視節目,從中瞭解媒體的訊息及其背後隱含的意識形態。文中也特別引述國內外的媒體經驗及相關法規,作為家長及老師的補充資訊。

2007年秋季媒觀講堂開始報名!

[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blog/][/url]

媒觀講堂2007年秋季課程開始報名囉!名額有限,敬請把握。

為了讓關切媒體問題的朋友能更深入地「談媒體」,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規劃了一系列共六堂的媒觀講堂課程,希望能增進民眾的媒體識讀,進而培養出看待媒體問題時的批判性觀點。

[b]時間[/b]:10月16日 ~ 11月20日,每週二晚上18:30 ~ 20:30

[b]地點[/b]:Youth Hub青年交流中心(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板南線善導寺站6號出口)。
(本活動場地由行政院青輔會[url=http://youthhub.net.tw]Youth Hub青年交流中心[/url]及行政院青輔會青參苑免費提供)

[b]課程費用[/b]:免費,報名者須繳交保證金1000元,課程結束後退還。

「看!媒體--媒觀報告」第6期歡迎索取

(由於成本考量,「看!媒體--媒觀報告」自下(7)期開始調整索取方式,凡捐款 500元以上朋友,即可獲贈會訊,請大家踴躍支持,謝謝!)

星光大道第二季競爭激烈,公視新一季的週末狂熱夜也熱鬧開播,看似音樂性節目榮景再現,但似乎仍欠缺多元性的考量。本期媒觀報告即特闢專題討論音樂與媒體間的關係,以不同於主流觀點分析星光幫文化現象,以及結合科技與文化的角度,建議公廣媒體可行的方向。另外也專訪長期關注獨立音樂的世新大學廣電系自製節目 roll star 製作團隊。

重量評論則是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程宗明以紐西蘭公共化的例子,反思在台灣的公共化過程中,主管機關荒唐而錯亂的思維與角色。媒體勞工單元訪問中國時報記者高有智,以自身實務經驗談及如何同時兼顧理想與現實,並言明改革媒體的關鍵在於行動。本期公民發聲深度專訪南洋台灣姐妹會,此外亦有全球之聲、夏季營隊紀實等單元,精彩可期。

緊急聲明!社運界聲援樂生

台北市捷運局於10號晚間宣佈,表示新莊線新莊機廠工程將於9月11日復工,並隨即於9月12日清晨,大動作驅離守在院區門口的樂生自救會、青年樂生聯盟、以及聲援群眾。透過參與抗爭的社運朋友回報現場消息、以及媒體畫面,我們除了加入聲援行列,更清楚的看見,台北縣政府與台北市捷運局再一次以暴力手段對付人民,也看見政治人物罔顧承諾,未能盡責延續政策,完成原有的評估工作。

我們對此嚴正抗議,也要求工程會立即說明,在未釐清所有工程疑慮之前,捷運工程必須馬上停工!台北縣政府將有意解決問題的樂生青年聯盟、樂生自救會、與在場聲援人士,視為工程障礙,居然出動專門鎮壓武裝暴動、逮捕武裝罪犯用的霹靂小組,更以「侵占私人土地」為藉口,將上百名群眾以警備車強制搬遷。據在場學生表示,警方視學生為罪犯,逕行盤查,要求留下姓名與身分證字號,被警方威嚇要提出告訴,更有學生看見旁人被反手戴上手銬。警備車將人載往林口偏遠山區,然後就地放人,任其自行想辦法下山。

[新聞稿]通傳法草案不足保障新聞專業與公民監督--媒觀、媒改社、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共同聲明

通傳法草案不足保障新聞專業與公民監督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對通傳法之意見 媒體改造學社、媒體觀察基金會、以及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針對通傳會草擬之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有以下之共同聲明: 一、通傳會於草案中參酌公民團體提出之透過編輯公約保障新聞工作者自主權、以及藉由公評人制度加強媒體監督的主張,我們予以肯定。然而,僅有此兩種作法並不足以保障新聞專業及公民監督媒體理念之落實,「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偏向對媒體所有權「去除管制」的思維,對外資及跨媒體經營大幅鬆綁,此一發展不僅影響本國媒體產業與文化甚巨,對媒體工作者勞動權益與新聞專業的表現也將出現負面影響。我們再次呼籲通傳會,在草案中納入加強保障新聞工作者勞動權,以及要求媒體財務透明化的相關條文。二、我們認為,新聞工作者之勞動權保障,才是專業自主之根本。在當前媒體勞動權屢受侵害的情形下,僅有編輯公約之簽訂,將徒有新聞自主之形式、而難以真正落實。具體來說,我們認為至少應該在媒體換照與評鑑時,將媒體內部勞動條件列為重要項目,例如要求頻道事業在換照時必須檢具勞動安全檢查紀錄、勞資爭議記錄、新聞部自主公約、教育訓練計畫等相關文件;另外,未來主管機關依法訂定評鑑標準時,也應該納入保障勞動權之相關原則。 三、我們認為,作為特許事業的廣電媒體,對本國社會、文化影響甚鉅。

歧視無所不在

異於主流的特定族群,或多或少都難免受到歧視。目前國際社會仍然是基督教異性戀白人男性在呼風喚雨,於是有色人種、異教徒、女性,都難逃歧視。當規模縮小到台灣一隅,則同性戀、外籍配偶、原住民、客家人、外省人,都成為歧視的對象。但是歧視並不針對血緣、外表與性傾向而來,社會地位、經濟能力與生活方式,才是歧視的根源。被歧視的永遠不會是掌握政治經濟權力的族群,因為這個族群既掌握了權力,也就掌握了對其他階級與族群的詮釋,而且利用詮釋再加深被歧視族群的刻板印象,讓弱者永遠處於邊緣位置,無法翻身。

9月1日,中視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堪稱上述歧視的最佳範例。節目中對御宅族做了錯誤的解釋,節目的VCR中並且出現黑澀會美眉對御宅族的評語:「不該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主持人吳宗憲還虛構一段近乎色情小說的情節,假稱是受御宅族歡迎的輕小說《涼宮春日的憂鬱》內容。這些節目內容使國內的動漫畫、輕小說迷忍無可忍,起而上中視討論區圍剿,想不到也有節目支持者持「漫畫荼毒青少年」的理論,為節目辯護。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