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陳幸妤的楚門世界

缺乏挖掘新聞能力的台灣電視媒體,見到雜誌報導總統女兒陳幸妤與丈夫趙建銘分居的消息,立刻展開瘋狂的圍堵陳幸妤行動。國安人員在陳幸妤的工作地點四周沙盤演練,不料還是發生記者可能遭毆打的事件。整起事件就這樣成為社會大頭條;記者推擠被打是一條新聞;被打到的攝影記者轉身接受自家與同業訪問,又是一條新聞;陳幸妤回應「不知道有人被打」、電視台懷疑是哪個國安人員出手的猜測性報導等,都是新聞;然後電視台再把增派國安人員保護陳幸妤一事報導一遍、又重播不久前陳幸妤鞋子被記者踩到而大叫的畫面。就這樣快速而低成本地,陳幸妤擁有影劇、政治人物羨慕不已的電視曝光度。

快八年了,從陳水扁當選總統以後,陳幸妤就被迫成為鎂光燈焦點。陳幸妤第一次曝光是在她的大學畢業典禮上,當時的陳幸妤不滿媒體拍攝,氣得用學士帽拍打攝影機。爾後陳幸妤便宿命地成為媒體跟蹤的對象,她的世界像是透明玻璃般反射到人們眼中:執業當牙醫師、新嫁娘、初為人母、生第二個孩子、生第三個孩子…。陳幸妤在執業診所被跟拍;帶兒子戶外教學被跟拍、上街看傢俱被跟拍、換工作被跟拍。陳幸妤多次咆哮、激動,毫無疑問,陳幸妤是台灣的楚門,她的世界是外人可以公開瀏覽、議論的楚門世界。

[苦勞網]環保署驅逐記者 資訊公開與記者專業

2007/08/16 苦勞報導 環保署驅逐記者 資訊公開與記者專業

文/楊宗興 苦勞網實習記者

2007-08-15 059針對8月10日第七屆環評委員會第一次大會中發生記者遭環保署暴力驅逐的事件,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昨天(8月15日)中午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綠黨、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資深環保記者、以及台灣記者協會的代表,一起來探討環保署這次針對記者的大動作以及政府資訊公開的相關問題。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管中祥教授表示,傳統對民主社會的概念往往停留在「選舉的政治」和「責任的政治」,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民主政治應該朝「公開的政治」與「透明的政治」邁進,所以只要是關於公眾的政策議題,公開度與透明度就更為重要。

單爸父愛的新聞未滿

親愛的讀者們:

我就是父親節那個各家電視台整點新聞,報導如何帶著孩子走出失語陰霾的單親爸爸…… 若不是幾番多次審慎評估,為了專注撫養年幼失語稚女,最後不得已忍痛選擇辭退專任教職在家寫稿,依靠變賣文字換取生計以便料理繁瑣家事。這些日子由衷感激聯合報家庭副刊陸續在繽紛、家庭與婦女…等版面,履次刊登本人如何單親照顧孩子的生活故事,也因此後續引來新聞媒體與社會各界的注視與關切。

由於我是個學戲劇出身的人,媒體對我而言,事實上並不陌生。倒是一個應該出現在藝文版「戲如人生」的戲劇工作者,最後竟然是以其「人生如戲」的生活遭遇引起社會大眾熱烈迴響。有時總覺得這種「成名發跡」的感覺,對一個應該站在舞台上,以成就與掌聲換取知名度的戲劇人而言,如今這種成名的滋味,感覺真的「很奇怪」……!

當然,亦有些許茶餘飯後的批評論斷者,甚至係以本人藉此「炒作新聞」為我貼上負面標籤;試想如此不堪的遭遇與極度難熬的生活方式,恰似宛如院線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真實情節,竟自全然幾近純屬雷同地上演在每天我和孩子的真實生活中。說真的!靠著劇場工作與變賣文字,帶著孩子渡過人生中的非常時期,父女倆能夠衣食無缺平安快樂地渡過一天都已然是「奇異恩典」了,哪裡還有其它美國時間去想到,如何利用如此單親不堪苦痛「炒作新聞」……?

「金曲獎總體檢」座談會

座談時間:2007.08.24 (五) 19:00 ~ 21:00

座談地點:《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台北之家(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號,捷運中山站旁)。

主辦單位:台灣音樂展演協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協辦單位:AMG另類媒體發電機

資料來源:[url=http://blog.roodo.com/treesmusicart/archives/3496059.html]http://blog.roodo.com/treesmusicart/archives/3496059.html[/url]

[立報]資訊公開 台灣還有進步空間

2007-08-15 016【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人民知的權利是口號還是實踐?日前環評大會有史以來第一次關門會議,自由時報周姓記者要求在場旁聽卻遭環保署政風室暴力對待。主流媒體對此保持緘默,台灣社會高喊資訊公開宛如笑話。媒體觀察基金會昨天邀請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資深環保記者(現轉教育線)薛荷玉、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及綠黨,針對資訊公開問題進行討論。綠黨秘書長潘翰聲指出,1980初期「美麗島事件」在政治界仍相當肅殺,但台灣社會力的綠芽逐漸勃發。勞工起而對抗企業惡意關廠,農民、兩性平權、原住民正名、保護文化資產等社會運動風起雲湧。

環保運動的困境

潘翰聲(綠黨秘書長)參與20070815媒觀論壇發言資料

環評搞戒嚴,民進黨不能稱為綠色政黨

07/08/15

潘翰聲(綠黨秘書長)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列席2007/8/15媒觀論壇座談會書面意見

2007-08-15 029一、 基於民主原則之要求,國家主權在民,政府所握有之資訊,乃是直接或間接運用人民之納稅所得,應為公共財產,屬於人民所有,人民自有權加以取得使用。二、 政府資訊公開法的落實,首需改造公務人員之心態,認知施政的公開透明其實才有助於政務的推動,且更能確保民眾之基本權益。一個政策或法案的研擬過程,若能透過公開機制,讓民眾、利益團體、相關機關事前全程參與,凝具共識,方能保障人民知的權利,增進人民對公共事務之瞭解、信賴及監督,並促進民主參與。
三、 若環保署主張其得依行政程序法第10條、第46條及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等規定,禁止記者進入環評委員會現場旁聽,其認事用法均顯有違誤:

(轉貼)NCC舉辦「通訊傳播產業的現況與未來-95年通訊傳播績效報告」發表會

發布日期:96/08/13

NCC自去(95)年2月22日正式成立後,戮力落實通訊傳播基本法及本會組織法,推動我國通訊傳播環境的革新與發展,至去年底雖不到1年,但已著有績效。

NCC依據通訊傳播基本法第13條規定,每年應提出績效報告與改進建議,並以適當方法主動公告及送立法院備查。該會「95年通訊傳播績效報告」除呈現1年來施政內容外,並整理相關部會對通訊傳播產業具影響性之業務成果,再廣泛蒐集通訊傳播產業全年發展的重要資料,以瞭解市場供需變化,洞視產業之強弱優劣,並進一步與先進國家之發展分析比較,一則掌握通訊傳播產業國際發展趨勢,再則思考NCC施政方針與成效,做為政策改進參考,最後提出具體改進建議,俾使我國通訊傳播整體發展更為周全。

【媒觀論壇】環評大會搞戒嚴?資訊公開行不行?從環保署環評大會驅逐媒體清場談起

【媒觀論壇】邀請函

環評大會搞戒嚴?資訊公開行不行?從環保署環評大會驅逐媒體清場談起

2007-08-15 040

以往總是開放媒體記者列席旁聽的環評大會,從第七屆環評委員第一次環評大會開始,卻遭到環保署以「討論內規」為由,拒絕媒體列席旁聽,甚至出現環保署政風室人員以暴力方式驅趕媒體清場的憾事,原本總是「資訊公開」的環評大會,卻演變成環保團體批評環保署搞戒嚴的局面,媒觀論壇將邀請資深環保記者、媒體組織、環保團體,從新聞自由、資訊公開、法規等各方面進行探討,環保署大會真的戒嚴了嗎?主辦單位: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時間: 8月15 日(三 )中午: 12:30-14:00
地點: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十號六樓之一 ( 媒觀辦公室)
主持人: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

[苦勞報導]環保署暴力驅離記者 環團:環評戒嚴

第七屆環評委員第一次環評大會,就給社會一場下馬威。按照慣例開放給民眾列席、記者採訪的環評大會,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昨天早上進入會場,卻遭到環保署以討論內規為由暴力驅逐。今天早上環保團體及周富美召開記者會,痛批環保署不顧「資訊公開」原則,搞「環評戒嚴」。周富美表示,她昨天按照慣例進入環評大會會場旁聽,卻被新任環保署長陳重信卻要求離席,在拒絕後,政風室主任范大維對她動粗,將她從椅子上拉下來,並威脅找博愛特區女警將她抬走,還極囂張的將名片放在周富美前面晃來晃去,說「妳去告我啊,這裡是我名片,你拿去啊!拿去告我啊!」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表示,如果記者都受到這種對待,一般民眾還得了?環保署是準備未來的環評會議動輒清場,置資訊公開於不顧?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質疑,如果資訊不讓民眾知道,民眾如何參與?如何監督?

周富美說,其實事件發生後,雖然許多人關心,但也有長官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一些同業也力勸不要和環保團體一起開記者會免得被貼標籤,但她認為工作權事小,採訪自由事大,仍選擇站出來,痛斥環保署,要求落實資訊公開,在旁邊看范大維動粗卻不發一語的陳重信也該公開道歉。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