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子瑋(本會辦公室主任)
日前行政院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一共提出了五大項目,其中,和過去其他重大國家計劃不同的是,在數位建設中的第五項主軸中,納入「人才建設」;我們肯定此一思維,但欲達成計畫中所謂「創新國民教育環境」的目的,應進一步加強培養國民對於數位內容的理解和判讀能力。
我們仔細檢視該計畫的目標與預期效應後,發現其中「推動資訊教育及數位學習創新應用」,主要著重於布建和提升教育現場資訊學習硬體環境,但卻對學童如何去理解數位內容並未多著墨。我們認為,教導學童使用數位工具固然重要,但若未強調資訊教育與數位學習,預期十年後,網路霸凌、兒童網路安全所衍生的問題會只增不減。原因在於,台灣傳媒密度不但是全世界前幾名,且近年來網路上資訊爆量增加,在國民對於資訊缺乏判斷能力下,使得許多社會問題衍伸自網路。
尤其,若我們僅訓練出一群很會查找與接收資訊的孩童,卻不教導他們識讀能力時,這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結果;不但孩童無法理解資訊內容,且不知道群己之界線,更遑論擁有創造與發想能力,造成這些俗稱的國家軟實力,根本不可能有效紮根。
文/王怡蓁(本會專案企劃)
年輕作家輕生一週以來,媒觀辦公室內部都不斷在討論,我們怎麼看待相關報導?一個禮拜下來,我們並沒有定論。
由於意見分歧,我們還停留在各自闡述自己的想法,無法像過去監督媒體的經驗,馬上啟動監督機制。於是,我們想來談談,從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身份以及監督媒體的觀點,我們是如何看待這件令人遺憾的新聞。
當作家輕生消息在網路上傳開時,辦公室內的女性同仁紛紛表達出難受甚至恐慌的心情。我們各自闡述著身為女性曾遭遇過的負面經驗,男性主管L表示,他沒想到女性同事們的反應會這麼大;對他來說,這件事並非那麼容易能夠感同身受的,儘管試圖理解,試圖傾聽,他仍是難以完全體會。而難以理解的並非L而已,女性同仁身邊的男性親友們雖然感到痛心遺憾,但也表達了類似的想法。在一次次的討論過程中,再次驗證眾多女性同仁在成長經驗中,與「性」相關的經驗都成為束縛規訓自己的羞恥圈,不要說談論「性」了,甚至是不能有性慾的。
文/陳珮云(本會專案企劃)
上個禮拜「沙威瑪」引發熱烈討論,因為大家描述得繪聲繪影,有那麼一個瞬間還真讓人懷疑起自己一直以來的知識。然而,在這場沙威瑪熱潮之下,有些事情或許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 台灣到底要甚麼樣的素養教育 批踢踢實業坊(PTT)八卦版網友將美食沙威瑪擬生物化,引發一連串沙威瑪擬生物化的網路趣味熱潮。(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提供) 是「趣聞」還是「新聞」?
作家殞落
文/楊昭瑾(本會顧問)
美國《時代》雜誌4月初,發表評論,剖析台灣人民擔憂中國網軍對假新聞的影響力,也讓數位政委唐鳳站上對抗假新聞的最前線。唐鳳並提出治本之道,回頭強調「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更應該是107年新課綱的核心課程之一。
事實上,台灣也是亞洲第一個從國家教育高度,將媒體素養教育引入學校課程的國家。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即指出:在民主自由社會,如何使全民正確解讀媒體訊息,是很重要的工作。 雖然台灣是亞洲最開放的社會之一,在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年度新聞自由指數榜上,更是亞洲的第一名。這也是無國界記者組織,選擇台灣為新亞洲總部地點的主要原因。但《時代》雜誌指出,台灣作為一個沒有外交承認的自治國家,生活在具有強大網軍能力的敵對中國鄰居的陰影下,長期以來一直擔憂媒體染紅,害怕中國通過心理戰來試圖煽動輿論,削弱對台灣民主制度的信任。 尤其,現今的台灣社會屢屢出現角力衝突的議題,例如年金改革、服貿、課綱微調、一例一休、核食、同婚等等,透過媒體放大衝突、及社群媒體製造假新聞的惡習,越演越烈,讓老百姓一再飽受折磨。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 共同聲明
2017/4/21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下簡稱:通傳會或NCC)於三月二日公告預告訂定「公設電視事業設立許可辦法」,並公布該辦法之草案,對此草案我們表示強烈反對外,更要表達以下之看法。
本書收錄 本年度草根監督觀察團行動報告 2016年年度媒體大事時間軸五大事始末說明 張錦華教授<台灣傳播環境與中國因素>專文 陳順孝副教授<網路原生媒體,勇闖新聞路>專文
本書收錄
→ 電子書版下載:https://goo.gl/3ckfzb
→ PDF檔下載:https://goo.gl/dSbmsh
備註:
文/鄭人豪(本會專案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