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106年「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教育研習」錄取名單

106年「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教育研習」錄取名單請參考附檔
若您認為名單有誤,敬請聯繫本會研習聯絡人:陳珮云 peggy25yun@gmail.com 02-8663-3062

不要被騙了!普遍級的節目不一定是兒童節目

文/陳亭妘(本會專案企劃)

炎炎暑期到來,孩子們最常接觸的娛樂便是五花八門電視節目,這些電視節目將帶給身心發展未臻成熟且學習力強的兒童及青少年深遠的影響。德國慕尼黑雙年影展主席馬雅歌慈博士的研究指出:「孩子會在媒體中找尋與自我相似的形象角色,透過角色認識自我並產生自我認同,同時尋找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但是在成千上萬的電視節目中,孩子又該如何選擇,才能避免受到不良節目的傷害?

目前台灣的電視分級制度共有五個級別,而兒童收視的節目則僅用一個闔家觀賞的普遍級概括,然而所有普遍級的節目真的都適合兒童收視嗎?這模糊的界線真的可以保障孩童健全成長的權益嗎?許多國家在制定電視節目分級時就已考量不同年齡層兒少身心發展需要,故此分級制度較為細緻,各年齡層兒少擁有專屬的分級標章,如: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等,反觀台灣的分級制度相對較為粗糙且定義較模糊。

草根監督團

106年度臺中市高中職暨國民中小學《校園媒體素養與媒體互動》工作坊

一、依據:
(一)106年度臺中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整體計畫。   

(二)106年度臺中市教師研習中心工作計畫。

二、目標:
(一)資訊科技與媒體的發展在近幾年內快速改變,新科技的出現,帶來新的生活體驗與機會,也產生許多新的問題。越來越多學生能夠輕易地創造資訊、使用媒體,卻缺乏善用媒體創造資訊及反思的素養。期透過本次研習,達成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廣,同時增加教師自身媒體素養和教學的知能。

(二)認識媒體本質及新聞媒體運作,培養教育現場行政人員及教師在面對媒體,尤其涉及校園事件的報導時,能使消息正確而不影響到校園事件的後續處理。
三、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二)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三)承辦單位:臺中市教師研習中心

(四)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四、參加對象:
(一)對象:本市高中職、國中、國小校長、主任等行政人員(優先錄取經教育部核定之偏鄉校園校長、主任),若有剩餘名額再開放教師參加。

(二)名額共計70人,額滿為止,請核予公假登記。

國片沒人看,真的沒市場?

文/鄭人豪

7月22日晚上,媒觀在閱樂書店舉辦了「媒觀講堂-國片真的沒市場?從製作端談國片市場性」講座。這次的講座主題定調在對於國片市場價值的重新檢視和思考。我們也邀請了有著豐富影視製作經驗,「植劇場」的發起人王小棣導演,以及《通靈少女》的重要推手,長期參與跨國影視製作合作的公視國際部經理施悅文,一同來討論這個問題,並由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學系的郭力昕老師擔綱主持。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PNN 公民新聞議題中心

PNN 公民新聞議題中心

媒觀講堂-國片真的沒市場?從製作端談國片市場性

7月22日晚間,媒觀在閱樂書店松菸店舉辦「媒觀講堂-國片真的沒市場?從製作端談國片市場性」座談。本場座談由政治大學的郭力昕主持,與王小棣導演以及公共電視國際部的施悅文經理進行對談。企圖從前次講座所與談人所拋出的「國片沒人看」的論點出發,以製作端的角度探討如何評估與想像國片的價值。

【會後新聞稿】媒觀講堂-國片真的沒市場?從製作端談國片市場性

本週六(22日)晚間,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簡稱媒觀)於閱樂書店松菸店舉辦「媒觀講堂-國片真的沒市場?從製作端談國片市場性」座談。本場座談由政治大學的郭力昕主持,與王小棣導演以及公共電視國際部的施悅文經理進行對談。企圖從前次講座所與談人所拋出的「國片沒人看」的論點出發,以製作端的角度探討如何評估與想像國片的價值。

施悅文首先從近來具高知名度的劇集《通靈少女》的案例,分享影視跨國合製的經驗。他認為《通靈少女》的成功的最大意義在於把台灣的影視人才推向國際,也讓跨國影視平台將目光留在台灣。他強調「原創就是影視界的比特幣」,在現今的全球產業環境中,原創題材的內容具有高度的價值。他提到國內許多影視製作都存在一窩蜂的現象,但一個產業的形成絕對不能看複製,要有多元多線的發展。

然而製作原創作品也反映了一定的困難性,施悅文提到《通靈少女》之所以能成功推廣,與原先短片《神算》跨國參展所累積的基礎息息相關,使得他國電視台主管較能了解這樣的題材和內容。另一方面,如何將在地文化轉譯到世界,也體現了跨國合製的折衝。但他也強調內容文本的演繹存在非常多的層次,通靈少女的重點是世代的對話,快速現代化下的文化變遷。因此,他並不贊同「本土就是全球」這樣的說法。

找尋信任與真實—Google亞太年會記

文/李子瑋(本會辦公室主任)、王怡蓁(本會專案企劃)、林麗雲(台大新聞所教授、本會董事)

「事實查核」是三天的Google News Lab APAC summit中最常出現的詞彙,「查核機制是什麼?」、「誰來查核?」、「如何查核?」成為問答時最熱門的問題。會議中,一名分享者在台上播出訪談影片,訪問不同國家的人們:「你覺得新聞是什麼?」大多數的訪談者毫不猶豫的回答:「我想看到事實與真相!」

針對假新聞議題全球兩大平台Facebook與Google紛紛祭出作法,並積極與各國的新聞工作者與相關團體進行合作。臉書於上個月舉辦完亞太新聞素養工作小組」(APAC News Literacy working group)會議後,Google也於上週(7月12日至14日)新加坡總部舉辦Google News Lab APAC summit年會。本次年會是Google於亞太地區第三次舉辦,今年度總共邀請15個國家,共176位的新聞工作者、專家學者與NGO團體參加。媒體觀察教育基金(簡稱本會)也受邀前往參與,以下將簡要分享參與年會的過程及想法。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