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4年3月捐款徵信

如同您所同意的,台灣媒體極需改革,我們除了例行性的媒體監督工作外,近年來也與許多公民團體持續合作,不僅相互支持,也期待形成更大的社會動能。但,監督媒體終究是在防弊,我們更積極思考如何使公民自主選擇、弱勢發聲,形成社會更多元、更民主的正面力量。因此,我們也不敢忽略最基礎的 媒體識讀教育工作,不論是致力於中小學的媒體識讀師資培訓與推廣,或者社區大學的紮根教育及公民記者的培養,都是我們不可懈怠的工作。

我們不敢侈言台灣媒體改革有多大的進步,但我們時時提醒自己可以更加努力。在改革力量逐步發芽的此時,您的贊助是我們推動此項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我們將秉持成立宗旨,致力促進更健康、公義、多元的傳播環境。

未來仍盼您不吝給予指教惕厲,持續支持我們!

(訊息轉載)2014年網路安全光彩獎 攝影比賽

 
2014年網路安全光彩獎 攝影比賽
(修改日期:2014/1/24)
一、活動目的:
    隨著科技日漸發達,網路及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民眾花相當多的時間在使用網路,甚至無法離線也不想離線,進而開始忽略了真實生活中的活動與社交,本活動希望透過影像與文字的力量,希望能夠引起所有人的共鳴,鼓勵大專及高中職青年學生多走出戶外,養成健康的生活作息!
 
二、主辦單位: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協辦單位: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
    指導單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三、參加資格: 
(一)高中組:具中華民國國民之公私立高中職學生學籍者

2014年媒觀講堂第一場:新聞這個行業的未來

 

 
 
講題:新聞這個行業的未來
講者:陳浩(資深媒體人,博理基金會執行長http://www.cloudcasttw.com/)
時間:4月21日(一) 19:00-21:00
地點:金石堂書店城中店三樓
http://www.kingstone.com.tw/store/storeinfo.asp?storeno=tks0002
 
媒觀講堂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mwlectureseries

關於新聞龍捲風違反自律綱要乙事─本會致媒體公民們的一封信

親愛的媒體公民們,大家好:

關於4月4日中天新聞台播出「新聞龍捲風」節目涉及違反新聞自律規範一事,媒體觀察基金會截至4月7日下午8點為止,總共接獲432則民眾的申訴,本會預計於4月8日將所有媒體公民的申訴轉發至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衛星電視公會新聞自律會議,以及中天電視新聞倫理自律委員會,而日後本會亦會持續受理申訴,並將陸續轉發至前述各單位。

本會認為,中天新聞台該節目內容不但違反新聞自律綱要,同時對於已經簽署《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我國,更是呈現對性別與人權的重大傷害,因為此言論不僅傷害台灣的人權與民主發展,也傷害台灣傳媒在民主與人權進步的路途中所應扮演的重要角色。其次,作為一個新聞媒體,這樣的內容亦有違新聞媒體應提供多元、全面與更具深度的公共論壇之角色。雖然,中天新聞台隨後發出兩次聲明,但聲明稿中卻不對女性物化進行說明,這樣的作法,本會不僅無法認同,更表示遺憾與譴責。

最後,媒觀感謝各位媒體公民的申訴,以及監督與促進台灣媒體更健全發展的努力與付出。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敬上

媒觀徵求工作夥伴(兼任秘書)

兼任秘書
§我們想找的夥伴:
1.您還在念大學部、研究所。或是,您已經畢業但對媒改運動充滿熱誠。
2.有辦理過中大型活動,能支援內部事務,同時對撰寫活動企劃書有概念。
3.處事積極勇於挑戰新事物,樂於學習,具溝通協調與團隊工作能力,能協助內部行政事務處理,對媒體改革具有熱情。
§工作時間與薪資:
1.每週到媒觀12小時(三個半天)。

2014年2月捐款徵信

如同您所同意的,台灣媒體極需改革,我們除了例行性的媒體監督工作外,近年來也與許多公民團體持續合作,不僅相互支持,也期待形成更大的社會動能。但,監督媒體終究是在防弊,我們更積極思考如何使公民自主選擇、弱勢發聲,形成社會更多元、更民主的正面力量。因此,我們也不敢忽略最基礎的 媒體識讀教育工作,不論是致力於中小學的媒體識讀師資培訓與推廣,或者社區大學的紮根教育及公民記者的培養,都是我們不可懈怠的工作。

我們不敢侈言台灣媒體改革有多大的進步,但我們時時提醒自己可以更加努力。在改革力量逐步發芽的此時,您的贊助是我們推動此項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我們將秉持成立宗旨,致力促進更健康、公義、多元的傳播環境。

未來仍盼您不吝給予指教惕厲,持續支持我們!

打開服貿決策黒箱,媒體立即停止抹黒公民反抗運動

打開服貿決策黒箱,媒體立即停止抹黒公民反抗運動
 
媒體改造學社、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聲明
 
自3月18日起,學生與公民團體因反對服貿協議而採取「占領立法院」的行動,部份媒體為抗議者貼上「不理性」(包括霸佔等字眼)的標籤,並放大其所謂「脫序」行為。我們主張,媒體應停止此報導方式,而應提供正確資訊。同時,媒體作為「守門人」,應代表公眾監督政府決策過程,並深入調查此政策之效應。
 
首先必須理解的是,本次運動之興起,主要來自不滿政府黑箱作業。抗議者認為,服務貿易協定是重要政策,但政府與媒體均並未能清楚說明決策過程以及評估。多數民眾未能理解協定內容,而有疑慮,也支持應逐條審查。但本周一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卻強行將服貿協議送立院存查。因此抗議者認為,此乃黒箱作業,不只違反程序正義、更已危害台灣民主政治。而學生團體更是為社會的公平正義而集結發聲。
 

我看「公視主題之夜」(第十期/大家看媒體)

文/馮建三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十八世紀的黑格爾說,「晨間讀報,是如實生活者的晨禱。」現在,晨禱之外,我多了一項,每週五晚間,卸下一週的工作,好整以暇,觀看「公視主題之夜」已經是近年來最常從事的週末活動之一。

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收看的?可能是平日常看電視,連帶就有較多機會,看到多年前公視的《風暴48小時》、《誹謗麥當勞》……等等讓人印象深刻的紀錄片,然後,愛屋及烏,注意進而養成關注「主題之夜」發佈的消息。

我國是海島、貿易活動頻繁,台商走遍四海,相較內陸型、更能自給自足的大國,台灣尤其是需要質量可觀的國際新聞與潮流走向的分析,才能讓國人在世界相互依賴的體系,得到自我定位的認知與能力,減少誤判以致慣性尾隨不肖國家的時候。

爭辯的意識型態觀:台灣傳媒報導的中國新聞(第十期/媒觀專欄)

文/張裕亮 (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長期來,台灣傳媒記者產製中國新聞,主要是透兩種途徑:一是在台北編輯室內根據各類消息來源選擇、判讀與取用﹔二是前往大陸實地採訪報導。而影響傳媒記者產製中國新聞的因素,除了受到自身大陸政經社會知識系譜及專業採編能力外,記者身處傳媒所有人的中國觀,更是關鍵因素。

報導中國考驗記者經驗知識

由於中國新聞涉及高度專業性,因此無論在台北編輯室或者前往中國大陸採訪,如何選擇、判讀與取用中國傳媒消息來源、西方傳媒消息來源、香港傳媒消息來源、獨立網站(多維新聞網、博訊網、陽光時務、大紀元新聞等)、中國大陸網路論壇、博客、微博,如何搜集、取用、截取視頻網站(優酷網、土豆網、56網、酷6網等)畫面,以及如何剖析這些消息來源代表的意義及背後隱藏的政經利益,都考驗記者本身的中國大陸政經社會知識系譜是否足夠與正確。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