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媒體是亂源或資訊?媒觀講堂激辯(第八期/媒觀報告)

文/劉芮菁 採訪報導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19日於台北後門咖啡舉辦第三場媒觀講堂,主題為「媒體是亂源還是資訊來源:媒體現狀表現與分析」。現場由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林福岳主持,並邀請到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及華視新聞部副理陳秀鳳,以劉昌德進行的「新聞媒體專業表現調查報告與為基準,和民眾對談台灣媒體問題,並提出檢討與建議。

評價高卻收視低新聞人挫折

劉昌德的媒體表現研究報告顯示,公共電視的評價最高,新聞內容最具有社會責任、新聞自由及客觀性,TVBS、民視表現次之;在平面媒體方面,聯合報在國際新聞項目的表現最佳,自由時報則在地方新聞項目上突出,而在兼顧族群、性別等議題多元性及新聞自由上,則以蘋果日報表現最佳。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時報在社會責任、新聞自由與客觀性上評分不僅最低,而且是唯一的「不及格」。

卅秒熱吻下扭曲的媒體生態(第八期/媒觀專欄)

文/夏珍(風傳媒總主筆)

就像十年前離台時引起的新聞熱潮一般,十年後台巴混血兒吳憶樺返台,再度成為媒體焦點。十年前,八歲男孩的眼淚讓人鼻酸;十年後,十八歲的大男孩與女主播擁吻,卻讓人錯愕無言。

吳憶樺新聞引起網民熱烈討論,甚至全篇三字經伺候台灣媒體,除了三字經多到不忍卒睹外,網民的意見確實犀利,簡要略述:吳憶樺返台彷彿達賴喇嘛訪台;黃色小鴨爆了猶如核彈爆炸;貓熊圓仔的第一步成了人類登陸月球的第一步;所有重大事件從大埔案、假油案、日月光排放汙水案…全部沒有下文,媒體全天候廿四小時狂餵閱聽人吃垃圾。

什麼是新聞?其實應該有一定標準的,即使不遵循古典新聞學,要迎合現代人殺無聊或所謂的療癒系報導也該有一個限度。

「美江」現象與多元成家的媒體再現(第八期/媒觀評論)

文/王盈勛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本文圖片翻拍自蘋果日報Youtube網站

本圖片轉拍自蘋果日報Youtube多元成家法案,本來是一個可以從文化、社會、經濟、法制、性別意識等不同面向加以探討的議題。

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將同志婚姻合法化的目前有15個,多數是歐洲國家,台灣如果在這個時間點通過多元成家法案,不可謂不是一個「進步」的象徵。

既然是進步的,就表示還很新。各種創新傳佈理論都告訴我們,在初期階段就可以接受新東西、新觀念的,終究是少數人。對於有心推展新觀念的族群或團體來說,就應該有耐心與毅力來溝通與說服抱持不同意見的人。

多元成家草案複雜嗎?(第八期/本期焦點)

文/王鐘銘 (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秘書長)

多元成家草案複雜嗎?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容易,到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的網站上,把伴侶制度、婚姻平權和家屬制度三套草案全文檔案下載來讀,就可以知道。

多元成家草案沒那麼複雜

這三套草案裡,伴侶制度草案的內容稍微比較多,在民法裡新增第二章之一,章名伴侶,全章共十三條,把伴侶制度作完善規定,從主體資格、生效要件到各項權利義務等。內容雖然因為涉及細節而稍微繁瑣,但是絕對不難懂,而另外兩套草案連這樣的繁瑣都沒有,簡潔易懂極了。

多元成家與美江現象的媒體再現(第八期/編者的話)

文/林靖堂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電子報編輯)

去年底,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所推動的多元成家修法草案,遭到部份宗教與社會團體抵制與反對,進而演變為一股社會是否接納同志成家的論述戰爭,甚而,由於特定人士的脫序言論,演化出一連串文化干擾行動,風潮蔚為一時。只是,造成後續風波愈演愈烈,媒體對兩造衝突的渲染,以及對多元成家修法報導的瑣碎化與完整性不足,或許可能亦促使多元成家草案真正的意義被誤解與扭曲。

台灣媒體長期為人詬病的是,對公共議題報導流於瑣碎,易於將爭議政策或修法焦點導向單純的衝突,激化正反兩方意見的爭議。而此種做法雖然容易獲得點閱與收視,但卻無法有效告訴社會大眾,這些爭議背後,公共議題與政策的完整內涵。去年11月以來的多元成家修法議題,即不自外於此種處理方式,最後媒體的報導內容往往演變成社會對同志刻板印象的強化,以及單面向處理多元成家政策爭議之處。

媒體觀察報第八期

發刊時間:2014-01-20

(活動轉載)媒體生病了--「公民新聞」是解藥嗎?

 

傳播講座
 
講題:媒體生病了--「公民新聞」是解藥嗎?
 
主講人:吳浩銘教授(美國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時間:2013年12月28日(週六)10:10—12:20
 
地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300會議室(辛亥路和復興南路交口台大校門進入後右側)
 
想知道媒體如何操控你我的生活?想知道新興媒體如何運作?想知道你我如何盡一己之力讓媒體更好呢?旅居美國、現任教於波士頓大學的吳浩銘教授,回台發表新書,我們邀請他來分享目前新聞專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公民新聞」如何對新聞環境及閱聽人產生影響!
 
主辦單位: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2013年11月捐款徵信

如同您所同意的,台灣媒體極需改革,我們除了例行性的媒體監督工作外,近年來也與許多公民團體持續合作,不僅相互支持,也期待形成更大的社會動能。但,監督媒體終究是在防弊,我們更積極思考如何使公民自主選擇、弱勢發聲,形成社會更多元、更民主的正面力量。因此,我們也不敢忽略最基礎的 媒體識讀教育工作,不論是致力於中小學的媒體識讀師資培訓與推廣,或者社區大學的紮根教育及公民記者的培養,都是我們不可懈怠的工作。

我們不敢侈言台灣媒體改革有多大的進步,但我們時時提醒自己可以更加努力。在改革力量逐步發芽的此時,您的贊助是我們推動此項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我們將秉持成立宗旨,致力促進更健康、公義、多元的傳播環境。

未來仍盼您不吝給予指教惕厲,持續支持我們!

在兒少保護與傳媒自由之間(第七期/編者的話)

文/林靖堂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電子報編輯)

作為媒體觀察組織,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一直本著維護新聞自由、落實媒體正義、促進媒體自律和保障人民知的權利為宗旨。我們過去持續不斷在努力,除了維護新聞與言論自由,同時也期望能夠彰顯不同年齡世代台灣閱聽人主動與被動的傳播權。本這著樣的精神,媒觀長期以來皆以民間組織的角色,不僅監督政府、媒體,亦與政府、媒體,乃至於其他非營利組織合作,希望的就是能夠實踐台灣兩千三百萬普羅大眾的媒體傳播權。

本著這樣的精神,媒觀在兒童及青少年的傳播權議題上,長期冀望能同時兼顧保障兒少身心及閱聽傳播權的角度,同時也積極維護媒體與公眾的新聞及言論自由。然而,在這個多元價值的社會,兒少保護與媒體自由之間,多少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緊張關係。

就社會中的保守立場而言,可能會期待強而有力的政府與民間組織,將被認定為不適當的資訊與傳播內容設下禁止、限制,讓兒少避免接觸;然而,開放的立場,則認為兒少的身心與傳播內容的接觸,有待透過部分的分類、分級與初步的選揀,透過提供充分的資訊讓兒少學習判斷分辨是非。

媒體觀察報第七期

發刊時間:2013-12-20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