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評《中國時報》(第十期/媒觀評論)

文/馮建三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去年12月11日至今年3月3日,《中國時報》有六篇文稿的標題,凸顯了任教台大已有二十餘年的「張錦華」教授。除一篇是中性引述的新聞稿,另五篇是負面評論,指責張教授的觀點,內中又有四篇集中在六天內(二月底三月初)刊登,包括三篇(退休)教師來稿,以及記者評論一篇。

學者與記者評論外界事務,自然無法免除他人的負面回應,惟中時密集臧否特定人,一方面是重複近年來該報的某些作為,他方面亦可說相當罕見。

2009年6月,中時以廣告形式「敬告」數位政務官與學術工作者。繼之,2010年與2012年「勃谿」兩家報紙。2013年7月至12月,中時質疑傳媒與金融同業與傳播主管機構的關係,最後再以政務官是「大騙子」系列評論收尾。今年1月24日,中時整版「敬告」「台灣各大新聞媒體老闆」有關稅務新聞的報導方式。

民主媒體應提供真實報導及多元觀點(第十期/本期焦點)

文/張錦華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教授)

前(2)月23日中央研究院社會所舉辦了一場「中資/中國因素與港台媒體」研討會,關注近期香港發生的多起威脅新聞自由的案例,以及當前臺灣新聞自由面對的衝擊。這是一個嚴肅而重要的議題,該研討會提供開放的論壇,並邀請學者專家做引言及討論。

本人受邀發言的內容,根據本人數年來以及正在進行的相關研究(其中部份是由媒體觀察基金會委託研究),報告完後,當場並沒有任何人提出質疑,但會後中國時報刊出多篇民意論壇文章和記者評論,加以批評。很遺憾的,這些指責內容並非事實,亦非本人當場的發言內容。因此希望藉《媒觀電子報》的公共論壇空間,做一些說明。

傳媒「中國因素」與兩岸新聞(第十期/編者的話)

文/媒觀會訊編輯部

本月初與前月底,台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教授張錦華受邀中央研究院社會所「中資/中國因素與港台媒體」研討會後,《中國時報》兩週內密集刊登多篇新聞與評論,針對張錦華教授進行密集且針對性的價值評斷。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基於宗旨「維護新聞自由、落實媒體正義、促進媒體自律和保障人民知的權利」,期以本次電子報給予新聞當事者說明,並援請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與南華大學張裕亮教授撰文,針對台灣傳媒的「中國因素」,以及台灣傳媒應當如何報導中國新聞,進行評論與分析。

由於台灣與中國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因素,連動著台灣傳媒對於中國的報導,「中國因素」以及台灣傳媒如何報導中國,成為近兩年極為新聞領內的敏感議題,同時也成為兩岸意識形態的爭辯話題。

媒體觀察報第十期

發刊時間:2014-03-19

103年度「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徵文活動辦法

103年度「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徵文活動辦法

 

一、 徵文主題:

小朋友們知道「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嗎?你們平常有看過哪些兒童電視節目想推薦給其他小朋友的嗎?你們覺得平常看的兒童電視節目是適合自己在家裡看的,還是要爸爸媽媽一起陪你們看?現在只要將觀賞獲得適齡標章之兒童電視節目的心得寫下來,經獲選的文章除了公佈於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官方粉絲團或當年度的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特刊,另外也將贈送你們圖書禮券喔!歡迎所有愛看電視的小朋友透過文字分享心中的小故事!

二、 主辦單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一百零三年度上半年(一月至六月)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評選作業

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一百零三年度上半年(一月至六月)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評選作業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本會承辦一百零三年度上半年(一月至六月)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評選作業,敬邀  各節目製作單位送件參與,送件截止日期為一百零三年四月十四日。

 

說明如下:

媒觀徵求工作夥伴(兼任秘書1人、兼任助理2人)

一、兼任秘書(一人)
§我們想找的夥伴:
1.您還在念大學部、研究所。或是,您已經畢業但對媒改運動充滿熱誠。
2.有辦理過中大型活動,能支援內部事務,同時對撰寫活動企劃書有概念。
3.處事積極勇於挑戰新事物,樂於學習,具溝通協調與團隊工作能力,能協助內部行政事務處理,對媒體改革具有熱情。
§工作時間與薪資:
1.每週到媒觀12小時(三個半天)。
2.每月10,000元。
請詳填履歷表(按此下載),並將上述應徵資料寄至: twmediawatch@gmail.com
來信標題格式:xxx應徵兼任秘書(例:王大明:應徵兼任秘書)。
適合者通知面談。

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一百零三年度上半季(一月至六月)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推薦評鑑作業

 

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一百零三年度上半季(一月至六月)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推薦評鑑作業

本會將於本月十日進行一百零三年度上半季(一月至六月)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推薦評鑑作業,敬邀  各節目製作單位送件參與。

 

說明如下:

2014年1月捐款徵信

如同您所同意的,台灣媒體極需改革,我們除了例行性的媒體監督工作外,近年來也與許多公民團體持續合作,不僅相互支持,也期待形成更大的社會動能。但,監督媒體終究是在防弊,我們更積極思考如何使公民自主選擇、弱勢發聲,形成社會更多元、更民主的正面力量。因此,我們也不敢忽略最基礎的 媒體識讀教育工作,不論是致力於中小學的媒體識讀師資培訓與推廣,或者社區大學的紮根教育及公民記者的培養,都是我們不可懈怠的工作。

我們不敢侈言台灣媒體改革有多大的進步,但我們時時提醒自己可以更加努力。在改革力量逐步發芽的此時,您的贊助是我們推動此項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我們將秉持成立宗旨,致力促進更健康、公義、多元的傳播環境。

未來仍盼您不吝給予指教惕厲,持續支持我們!

蘋果與獨媒結盟再思考 一個獨媒記者觀點(第九期/媒觀評論)

文/汪文豪(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

繼一月中蘋果即時新聞與《上下游新聞市集》、《新頭殼》、《苦勞網》、《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環境資訊中心》共五家獨立媒體合作,二月中蘋果即時新聞又開展第二波合作計畫,將對象擴及《新新聞》、《科學月刊》、公益組織資訊平台《NPOst》、《今周刊》、《財訊雙週刊》及試運轉中的《民報》。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