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填問卷抽大獎】2013兒少新聞妙捕手網路媒體識讀大調查!

【填問卷抽大獎】2013兒少新聞妙捕手網路媒體識讀大調查!
 
歡迎各位朋友踴躍參與問卷調查活動,只要完整填答您的寶貴意見與看法,就有機會獲得7吋平板電腦等精美好禮!
 
1.問卷開放時間:即日起至11月15日星期五凌晨24:00
 
2.問卷網址:http://www.newscatcher.org.tw/2013_12newspapers/ 
 
3.抽獎時間:2013年11月21日
 

新聞媒體專業表現調查報告

【合作單位: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劉昌德教授執行(政大新聞系合作「提昇台灣媒體品質相關計畫」 )】

計畫摘要 

台灣電視新聞為競爭收視率與商業營利,各家媒體「奇招」盡出,如重複播放同一則新聞、消費娛樂與置入性行銷新聞當道、報導戲劇化、意識形態偏態及缺乏國際新聞等;平面媒體整體情況稍緩,但亦有漸趨往下之勢,因此,本研究針對台灣報紙、電視,作系統性研究、分析與報告,提出針砭,以有助於新聞性節目與報導品質之提昇。 

本計劃主要分成二大部份,首先,將針對台灣報紙、電視新聞報導,發展出相關評量指標,並且尋求簡易之長期與固定的資料蒐集與保存方法,作為將來基金會進行系統性研究、分析與提出新聞媒體觀察報告的依據。 

其次,本計劃將規劃蒐集長期的一定量的媒體觀察資料,一方面作為固定之年度調查報告依據,另一方面則作為與本會合作之學者進一步根據個別研究旨趣進行媒體觀察研究之初步資料。另外,也規劃以問卷調查方式,詢問一般閱聽人、以及專業人士或專業團體(如:新聞媒體內之工作者與管理基層,以及大專院校擔任「採訪寫作」或「媒體識讀」等相關科目的教育工作者等)評估電視與報紙新聞表現。 

第一階段研究成果:新聞正確性教室 2013.09

專案進度:

第一階段研究成果: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研究案 新聞正確性教室 期末報告

主持人:

王維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助理教授)

研究助理:

徐念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研究生)

網路經營:

張傑文、潘文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研究生)

訪談人員:

湯苡萱、溫子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研究生)

網頁位址:新聞正確性教室 專屬網頁

研究成果:新聞媒體表現觀察指標 2013.09【點我看全文】

專案進度:

研究成果: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研究案 新聞媒體專業表現調查報告 成果報告

主持人:

劉昌德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調查緣起與目的:

本研究為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2012年度計畫中之「研析媒體新聞報導與新聞性節目」項目。

在基金會的年度計畫中,有以下之規劃:

第一階段研究成果:建立電視時事議題討論(政論)節目觀察評鑑指標成果報告 2013.09

專案進度:

第一階段研究成果: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研究案 時事談話性節目觀察報告 成果報告

主持人:

唐士哲(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研究助理:

李依靜(國立中正大學電傳所畢)
李宜蓁(國立中正大學電傳所研究生)
黃文慧(國立中正大學電傳所研究生)

研究目的:

本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為台灣現有的時事議題討論性節目建立一觀察與評鑑的指標。報告下文指稱的時事議題討論性節目即是時下通稱的「政論節目」,但本次報告不使用此一時下通用的稱呼,主要是近幾年來,這一類型的節目已經跨越出狹隘的政治議題討論格局,而比較廣泛的涵蓋一些社會、環保、弱勢權益等相關議題。

台灣獨立媒體的困境與展望(第五期/本期焦點)

文/林靖堂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電子報編輯)

在今(2013)年8/27,長期關心2009年八八風災的莫拉克88news風災網決定停下腳步,不再聘任專職記者主動處理與更新風災災區與災民後續訊息。風災網發起人之一輔大新傳系陳順孝老師曾表示「這是風災網的既定規劃」,但或許也揭示著獨立媒體組織與獨立媒體工作者在台灣,仍有許多困境與問題。

循此脈絡,本期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觀察報》邀請輔大陳順孝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老師、駐韓國獨立媒體工作者楊虔豪,從台灣獨立媒體的整體環境與發展,兼談個別組織、獨立工作者個人的困難與處境。

台灣獨立媒體社群近十年來隨著台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每下愈況而蓬勃發展,然而如同陳順孝所言,獨立媒體與獨立工作者缺乏資源挹助、集體勞動權益保障,組織與個體之間單打獨鬥恆向聯繫不足。

擔任「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主持人的管中祥,則從「公庫」個案的經營困境,包括為社會與主流媒體標以「假記者」的誤解、失去國科會挹助後組織維繫營運的生存困境等,為台灣獨立媒體的困境作一註解。

讓「公庫」成為「人民公庫」(第五期/媒觀專欄)

文/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主持人)

我擔任「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簡稱「媒觀」)」董事長期間,同時也執行國科會的數位典藏計劃--「建制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庫」)」。這個看似不相干的兩個機制,其實有著同樣的價值與目的。

我一直以為,任何的改革行動都應有其終極關懷與追求的價值,否則陷入「為反對而反對」窘境,因此,我也常自問:媒體改革運動的終極關懷與價值是什麼呢?

「媒觀」成立的目的是要保障新聞自由、推動媒體識讀教育、觀察與監督媒體,那幾年,「媒觀」對於弱勢者受到媒體污名,以及政商力量操控媒體的議題特別關注。當時的媒觀花了不少心力去除媒體對弱勢者污名,關切國家與資本力量控制媒體的種種作法,並且採取實際的對抗行動。

會有這樣的調整是因為我們認為,媒體改革的目的,不單是為了改革媒體,媒體是民主社會的重要環節,改革媒體的目的是要促進社會更平等、民主、更多元!而民主的價值不單只是投票、選邊,還要能看見彼此、展現差異、社會對話。但在此之前,必須先確立每個個體或群體,都能成為獨立且平等的主體,否則任何的「對話」都只是強欺弱的和諧。

2013年9月捐款徵信

如同您所同意的,台灣媒體極需改革,我們除了例行性的媒體監督工作外,近年來也與許多公民團體持續合作,不僅相互支持,也期待形成更大的社會動能。但,監督媒體終究是在防弊,我們更積極思考如何使公民自主選擇、弱勢發聲,形成社會更多元、更民主的正面力量。因此,我們也不敢忽略最基礎的 媒體識讀教育工作,不論是致力於中小學的媒體識讀師資培訓與推廣,或者社區大學的紮根教育及公民記者的培養,都是我們不可懈怠的工作。

我們不敢侈言台灣媒體改革有多大的進步,但我們時時提醒自己可以更加努力。在改革力量逐步發芽的此時,您的贊助是我們推動此項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我們將秉持成立宗旨,致力促進更健康、公義、多元的傳播環境。

未來仍盼您不吝給予指教惕厲,持續支持我們!

延宕數月 公視總座曠湘霞爭議中留任(第五期/焦點報導)

文/林靖堂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電子報編輯) 採訪報導

自今(2013)年七月底第五屆公視董事會成立以來,由於尚未完全熟稔公視各項業務與釐清前屆董事會爭議,四個月過後,方完成進行新任總經理的遴選。不過,也因為公視意識到有依《公視法》選任新總經理組織新內部治理團隊的必要,在董事長邵玉銘主持下,公視董事會終於九月底公告啟動遴選作業,並於10月22日召開遴選委員會與臨時董事會宣布現任總經理曠湘霞留任。

第五屆公視董事會歷經近三年的紛爭與難產,終於在今年六月底最後一次審查委員會通過,並於七月底在內湖公視大樓召開第一次董事會,會中選出前新聞局長邵玉銘擔任董事長,依據《公視法》新董事會也必須在一定時間內選任公視新總經理,以維繫公共電視的正常運作。

董事會政治爭議後 總座遴選影幢幢

由於第五屆董事會產生過程受政治介入疑雲的紛擾不斷,使得董事會產生後,公視總經理的人事選任也成為焦點,為此公視董事會曾於八月第二次例行會議決議將以「公開透明」形式進行遴選。邵玉銘當時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為避免公視總經理遴選產生類似董事會產生過程的爭議,決議以「董監事會全體董監事,共同參與遴選過程」方式透明公開。

公視觀察:請問公視董事會如何提高自製率?(第五期/大家看媒體)

文/張十七 (研究人員)

公共電視的新任董事會近年幾經政治周折一再難產,文化部長以「國際笑話」稱之。不過作為觀眾,恐怕不容易從每日看電視的經驗裡感受到高層的政治問題。新董事會難產的934天中,公視整個組織運作一派如常,沒有播出半刻的黑畫面。最近的《2012年公視基金會年度報告》裡甚至指出公視新製節目時數是歷年之冠,是報告開頭董事長與總經理的談話中頗值得驕人的成績。

一般來說,年度新製節目時數可用來簡單評估比較影視部門的製作能量,因此我們好奇,公視新製節目時數創新高的意義是公視製作能力增強了嗎?而根據是什麼呢?或有其他意義?

眾所皆知,從製作資源來看,公廣集團的擴編計畫停止,政府撥付的有限預算持續未變,而公視在法定承製的原視、客台與宏觀頻道上應得的經費,由主事的原民會、客委會與僑委會撥補的額度卻逐年減少(開始承製的2007年至2012年間,少掉10%)。從組織興革觀之,其一是公華視的整合工程延宕,促使共同資源、設備與人力無法能發揮更高效能;其二是延任的董事會長期處於「看守」狀態,難以帶領組織改造。

在制度條件、組織效能與資源人力皆未變的前提下,一個自身就惶惶不安的董事會如何促成公視「新製節目時數創新高」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