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960105媒體觀察站-線上收聽

[size=medium]精彩內容,請點以下連結收聽 :-D [/size]embed src=http://220.135.90.50/phpbb2/audio/20070105mediawatch.wma width=235 height=50 autostart=false

《中時》與《自由》的問題在哪

刊載於2007/1/6日,《蘋果日報》論壇

------------------------------------------------------
最近由於民進黨主席游錫#22531;公開表示拒絕《中國時報》採訪,將政治人物與新聞媒體的互動問題再次搬上檯面,引起連串攻防;然而一波未平,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定期發布的「報紙觀察報告」又將《中國時報》列為「烏龍報導」最多的台灣報紙 (第二名為屬性同樣偏藍的《聯合報》),《中國時報》隨即以社論加以反駁,並痛斥《自由時報》與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是「御用媒體」與「御用媒體觀察組織」。《自由時報》以「統媒」跟「親中媒體」攻擊《中時》、《聯合》已經司空見慣,《聯合報》則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跟《中國時報》站在同一陣線,看起來一場媒體互揭瘡疤的遊戲似乎已經開始,可這與我們閱聽人有何相干?媒體為利益而偏頗

台灣媒體不願面對自己在處理政治新聞上的偏頗,反而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說法,例如「監督政治人物是媒體的職責」、「堅持台灣主體意識」等等來搪塞、掩蓋,不過自欺欺人罷了。既然如此,那就來談談「偏頗」吧!

媒體人的文化階級與媒體改革--我們為什要辦「卯上主流」記者營

造成媒體亂象的原因多如牛毛,有人指出政治力量從未退去,有人認為是媒體工作者不知長進、無能反抗,也有人批評是因為觀眾愛看並缺乏媒體識讀能力,還有人認為是市場機制、收視率掛帥、扭曲的收視率造的孽,當然,有些人強調是政商複合的幽靈仍然操控著媒體世界。

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也各自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大體上大認為媒體的問題主要肇因為政治與商業的結構性操控,因此,有人強調黨政軍退出媒體,成立NCC可以解決政治控制的問題;也有人主張擴大公廣集團,改變市場體質,或者,讓收視率調查正常化,便可以降低市場扭曲的現象。

這些方法是否可行,當然可以進一步討論,我們也已經可以看到某些策略具體實踐的成果,只是,解決了媒體政治與商業控制的問題,並不代表媒體不會再有「歧視」或「污名化」的現象。

媒體的問題的確是個結構性的問題,只是,所謂「結構」並不只是「政經」結構,而是與此相扣合的文化結構與階級結構。例如,媒體工作者學歷高、收入不差,十足的「中產階級」,有些明星記者、主播、名嘴不僅收入豐富,也有較高的社會位與影響力。整體來看,媒體工作者具有高度同質的階級屬性。

看媒體 VOL.04(2007/01)

看媒體 VOL.04  有線電視專題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2017年公布全文於網站)

本期專題:有線電視專題

  • 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機制民間公聽會實錄/林玉鵬
  • NCC要打破有電視壟斷/管中祥
  • 外資進入台灣有電視的產業社會意義/張時健

 

廣電公共財私相授受,NCC束手無策?

作者:洪貞玲(台灣大學新聞所助理教授)、劉昌德(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原國民黨營媒體中廣在一年內二度易主,先是中時集團的榮麗投資公司,後是近期甫宣稱辭去飛碟電台董事長的趙少康。中廣與國民黨關係藕斷絲連,又與其他媒體老闆糾結不清,導致我國媒體市場進一步朝向壟斷,豈是閱聽人之福?我們呼籲主管機關NCC 此時應充分發揮管制職權,維持廣電所有權以及內容表現的多元性,確保媒體的民主機能。

據媒體報導,國民黨去年將黨營事業華夏投資公司所有的中視、中影、中廣等「三中」媒體賣給中時集團負責人投資的榮麗公司,當時即承諾,榮麗若無法經營就幫忙找買主。經過一年後,國民黨黨營事業證實中廣新買主為趙少康,成交價據聞超過6 億元。但是追究進一步細節,相關人士卻說是商業機密。整個過程可謂是台灣媒體民主化的不良示範。

國民黨擁有中廣,是戒嚴時期黨國不分的產物,這個問題直到2003年底廣電法修正,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經營,才得到強制性法源。國民黨在兩年後法定期限將屆才緊急脫手,與中時的交易曖昧不明,若從最近的發展來看,當時的交易根本是虛晃一招。若中時根本沒買中廣,顯然掛羊頭賣狗肉,是國民黨違反廣電法規定;若中時買下卻在一年內轉手,則證明其無心經營,是否是以買空賣空方式,將廣電此一公共資源任意交易獲利?

951229媒體觀察站-紀錄片《舞影者》與攝影記者鍾宜杰-線上收聽

950901媒體觀察站-紀錄片《舞影者》與攝影記者鍾宜杰
主 持 人:管中祥、洪貞玲

現場來賓:鍾宜杰(路透社首席攝影記者、台大社會所博士生)

內容報報:
今天為各位聽眾介紹一部精采的紀錄片《舞影者》,這部紀錄片是導演鐘宜杰的第一部紀錄片也是他在世新社發所碩士班的畢業論文的一部份,這部影片記錄了三代台灣攝影記者的轉折與變化,同時也描繪出台灣從戒嚴到解嚴的政治生態與媒體狀況,除了請到導演鐘宜杰為我們介紹這部片之外,我們也將探討台灣攝影記者的生存狀態與不公平的勞動環境。

[size=medium]精彩內容,請點以下連結收聽 :-D [/size]
embed src=http://220.135.90.50/phpbb2/audio/20061229mediawatch.wma width=235 height=50 autostart=false

更正啟事

先前有關「卯上主流」記者營招生對象「大專院校傳播相關科系大學生、有志於媒體工作者及有興趣瞭解媒體與社會多元發展的青年四十名」訊息有誤。更正為:

「有志於媒體工作,或有興趣瞭解媒體與社會多元發展的大學生、研究生、社會青年四十名」

造成不便,尚祈見諒~~

「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機制民間公聽會」的逐字稿

各位朋友好

2006年12月8日,由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主辦的「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機制民間公聽會」的逐字稿已經整理完成了。歡迎各位關心有線電視產業及多元文化的朋友下載,也期待能分享您對此議題看法!

下載請按:[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mydownloads/singlefile.php?cid=1lid=20]「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機制」民間公聽會逐字稿[/url]

更多的訊息及線上收聽,請請見[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592]「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機制」民間公聽會[/url] 議程。

2007年媒觀超強首部曲--「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開始報名!

不在意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主流」媒體充滿著謊言與踐踏人權,習慣性地將促成多樣思考的公共議題,搞成只剩權力與肉慾的刀光劍影;將多樣的人性尊嚴化成各方勢力爭食的禁臠與商品。雖然,我們確信,這種媒體是「另類」,不是「主流」,然而,在政商權力交錯的建構與禁錮下,「另類」卻成了「主流」。

為此,我們要,卯上「主流」! 全球公視高峰會宣示了媒體多樣性的本質,他們強調,「文化多樣性是人性基本特質,而每個社會都形構於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與文化經驗」。即使,在一個社會內,每一個群體與個體,也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生命經驗,然而,我們的主流媒體卻總是用簡化且單一的污名與偏見,讓我們彼此誤解,也毫無選擇。

為此,我們當然要,卯上主流!

「2007年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我們邀請NGO團體、紀錄片工作者、「主流」與「另類」媒體工作者,以及學院勞動者,以多元的視角及豐富的實戰經驗,一同思考主流媒體何 以另類,另類媒體如何主流;以及,有心想成為未來媒體工作者的你,如何能透過文化行動讓媒體回歸多元再現的公共本質,當一個真正的「主流」記者。我們也特別邀請到農村音樂創作者暨金曲獎得主林生祥,主流與另類交錯的他,將以感性的音樂故事和大家一起反思台灣農村發展的軌跡與問題!

951222媒體觀察站-線上收聽

[size=medium]精彩內容,請點以下連結收聽 :-D [/size]embed src=http://220.135.90.50/phpbb2/audio/20061222mediawatch.wma width=235 height=50 autostart=fals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