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爆料爆到誰

爆料天王邱毅指控,總統陳水扁兒子陳致中與女兒陳幸妤疑似以漢語拼音的名字,在美國銀行(Bankof America)有新台幣數億元的高額帳戶。陳致中、陳幸妤晚間發表聲明嚴正否認,批評邱毅造假杜撰,委請律師提出告訴,以維護名譽。
爆料文化當道,民代、媒體需要議題炒作,有心人士需要透過管道散播消息,這使得「爆料」,成為熱門的犯罪手法。爆料到底爆到誰?誰是受害者?

先從被爆料的當事人這邊來說,不管被爆料的事情是真是假,在被爆料的當下,透過媒體的傳播,當事人的名譽就已經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就算最後司法終於還他清白,那也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的事了,遲來的正義永遠沒辦法解救燃眉之急。

再看看深喉嚨,深喉嚨爆料,妨害到人家的名譽。如果深喉嚨是公務機關人士,還有洩密罪責。法務部日前召開檢察長會議,決議今後若公務員、特別是檢警調辦案人員將公務資料以「爆料」方式交給名代、媒體等不相干對象,除追究洩密罪責外,還要行政重懲。

媒體不能承受之輕

副總統呂秀蓮在世界女記者及作家大會上向與會李艷秋小姐說,媒體的威力比國軍任何一位勇猛的將領還更具傷力。隔日中國時報有篇回應文章「小記者不可承受之重」,文中述及每次被告、被打、被攻擊、被指責的,是沒有任何權限、必須仰首鼻息的媒體基層。
筆者最近從六百多則與媒體有關的法院判決中,整理媒體從業人員工作上會面臨的主要議題,而從這些案例中,也發現與「小記者不可承受之重」有不謀而合的結論。

每個媒體的官司中,認為權利受到侵害的人,會對媒體提起訴訟。以典型的平面媒體訴訟為例,原告會依照公司規模及職務明細表,把能告的都告進去,從媒體本身、媒體的董事、代表人(法定代理人)、發行人、社長、總編輯、副總編輯、採訪主任、攝影主任、編輯、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編務等通通一個不漏地排上被告之列,可是最後要法律責任的是誰呢?

如果把大家的責任拿來比一比,董事、代表人、發行人,平日多半未介入編務流程,負責人通常也未介入編務或企劃的流程。各組主任(政治組、娛樂組、攝影組等)如果未親自參與被訴報導中的編務或攝影工作,也可以脫身。再扣除未參與決策,對報導內容無決定權的執行副總編輯、單純負責版面編排的美編,負責校正錯字的編務等,多數的案例中,這些人可以全身而退。

[2007/1/23聯合聲明]新、舊廣電主管機關「超級比一比」!NCC 與新聞局一樣不及格!

一年前,兩項有可能就此改變台灣媒體地景的制度性變革一起發生了。

首先,立法院在 2006 年1 月 3日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中華電視公司(華視)將進行公共化轉型,而原由行政機關分別辦理的原住民電視台、客家電視台與宏觀衛星電視台,也於今年起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民間媒體改革團體多年來推動的「無線電視公共化」運動與「建立公共廣電集團」的目標,已獲得初步但重大的進展。 另一方面,立法院 2006 年 1 月通過第一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 )委員名單, NCC 於二月底正式掛牌運作,取代原本屬於新聞局的廣電媒體管制職能,毫無疑問也是我國通訊傳播管制發展歷史上的關鍵性改變。面對我國廣電媒體產業和市場的混亂,以及長久為民眾所詬病的服務品質, NCC 也被賦予高度的期待,能夠有效達成我國廣電媒體的改革與進一步民主化。 然而,一年過後,這兩個新、舊廣電主管機關的表現,卻讓我們同樣失望,媒體改革的腳步,在這兩個機關手上,非但停滯不前,甚且造成倒退!

「NCC、新聞局超級比一比記者會」採訪通知

「NCC、新聞局超級比一比記者會」採訪通知
--誰勝?誰劣?還是通通不及格?

立法院2006 年1月通過第一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委員名單,NCC於二月底正式掛牌運作,與此同時,立法院也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公共廣電集團於今年1月正式「成立」。雖然如此,台灣媒體改革仍未見進步,國民黨三中交易未能透明、公開,有線電視外資大舉入侵,卻未見NCC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公廣集團雖然掛牌上陣,但一路走來風波不斷,新聞局難辭其咎!一年多來,兩個主管機關多次齟齬,批評對方的不是,但在重大媒體改革議題卻未能有效作為。兩者對於我國廣電媒體改革進程拖延和後退的「貢獻」,到底誰勝?誰劣?讓我們一起來檢驗!

時間:2007年1月23日早上10:00
地點:Youth Hub(忠孝東路一段31號;善導寺旁)

出席人員:
媒體改造學社召集人 羅世宏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管中祥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洪貞玲

主辦單位: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

950112媒體觀察站-線上收聽-媒體與媒體之間的戰爭:中時與自由的立場之爭

主 持 人:管中祥、洪貞玲

內容報報:
日前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因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的一項公開報告,相互在自家報紙的版面上展開論戰,而這場令讀者也一頭霧水的論戰,居然不為國家政策、也非關民生大事、更忽略媒體做唯一種公共場域的責任,開始了彼此之間長久以來的「立場之爭」,今天將為您剖析兩大報之間的恩怨情仇與台灣媒體政治立場所導致的新聞偏頗問題。

[size=medium]精彩內容,請點以下連結收聽 :-D [/size]embed src=http://220.135.90.50/phpbb2/audio/20070112mediawatch.wma width=235 height=50 autostart=false

讓原民台走向草根、獨立與公共

讓原民台走向草根、獨立與公共1月10日,立法院第二次針對「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設置條例」進行朝野協商,在協商版的草案中,明訂「原住民族電視頻道之製播,『得』交由財團法人公視文化基金會辦理」,顯然地,原民會及部分原住民立委,似乎並不願意將原民台完整的交給公廣集團。
2005年7月成立的原住民族專屬頻道對台灣社會而言,是進步,也是退步,原民台不僅是亞洲第一個原住民族電視台,同時也為少數族群長期受壓抑的傳播公民權,釋發出一些喘息的空間;然而,退步的是,原民台的人事與經費受控於原民會,是不折不扣的政府電視,說穿了原民台也不過是民進黨政府為了擴展原住民族選票,用以「文化賄賂」的禮物。

在這樣的架構下,致使原民台不斷受到政治干預,2005年年底「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召開記者會抨擊原民台淪為政府及民進黨公關電視,而原民台開播以來,行政部門及立法委員關切與「指導」原民台新聞與人事的傳言從未間斷,甚至還有立委報料,原民會主委與原民台得標廠商東森集團過從甚密,一連串的政商干預致使原民台從未擁有媒體應有獨立本質。

然而,當原民台好不能容易加入公廣集團,讓原民台排除政商夾擊,朝獨立、草根與公共的方向邁進,「原民住民文化事業基金會」的設立,卻可能讓原民台蒙上新的陰影。

新聞局,為什麼不作事!

開春以來,台灣公廣集團(公廣)表面成軍,實際危機四伏。繼去年華視後,今年一月原民台、客家台與宏觀等加入公廣。但公廣上路,卻無法可循,無米下鍋,前途茫茫。主要的原因是,主管機關(新聞局) 疏忽,懈怠,不作為!
從政治倫理的觀點,政府機關有責任落實國家政策。回顧台灣廣電政策, 1990 年代以來,我國過度放任私人資本;公共部門相對太小。有鑑於此,在公民團體要求下,朝野去年有了共識 -- 要建立公共廣電集團,以整合資源,建立規模,發展在地文化。根據此政策,新聞局便該積極協助建立公廣的治理架構。特別是,根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新聞局應編列預算,打造公廣的物質基礎。

但是,一年來,新聞局所做有限。它未推動公共電視修法 (〈公共廣播電視法草案〉 ),也未編列公廣預費。即使當立法院已通過「公共廣電及數位電視發展兩年計畫」一半的預算,新聞局長主管此重大公共工程建設,居然以「立法院凍結一半預算」為由,拒絕簽約,雙手一攤,置身事外。因此,公廣集團無法執行立法院通過的計劃,卡在路上,動彈不得。

由於行政#20959;職,公廣上路,困難重重。首先,在治理上,公廣沒有規則可尋,一路顛跛。在整併過程中,公廣勢必面對種種問題,包括治理模式,各台分工,經費來源,權利責任等。但由於沒有規則可尋,在以上問題上,公廣相關人士,時有擦撞與衝突。

[2007/1/9新聞稿]96年度第1季優質節目推薦結果

2007/1/9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推薦 「畢業生」等29節目獲得2007年第1季優質節目推薦 2007年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第一季「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結果出爐,本季共有包括公共電視新戲劇節目「畢業生」,以及人間電視台以類似紀錄片方式拍攝的節目「追夢傳說」等29個節目獲得推薦。 評審認為「畢業生」主題意識明確,且能深入青少年內心,不以教條、責備的方式呈現價值,甚至也能喚醒成人的青年記憶,有深切「感同身受」的呼應。本次參與的系列『自然捲』是探討青少年女生在團體生活中人際關係的相處方式,以細膩手法呈現少女成長階段中微妙心理歷程,深刻動人;而以不論斷是非對錯引發更多思考空間的呈現方式值得肯定。節目並且提供了自我保護與相關法律常識,是非常好的節目。 人間電視「追夢傳說」以類似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兒童、少年追逐夢想的歷程,在眾多參加的節目中不僅類型突出,且內容平實自然,並且鼓勵了多元的發展,是學童評審也能感動並且覺得「很好看」的節目。 三立都會台「台灣全紀錄」介紹台灣生態植物,提供有價值且生活化的知識訊息,推廣環保意識與物我、自然的關係,具有知識深度及教育啟發,同時能強化在地關懷。主持團隊表現平實誠懇,不譁眾取寵的呈現方式值得肯定。東森幼幼台「大頭小狀元」實地探訪各行各業的工作內容與甘苦,頗能引導孩童了解責任及義務,並且激發他們對各種行業的想像。

《媒觀論壇》之 影 •像 •觀 •看 •紀•實 ─新聞攝影的暴力與控制

影.像,是如此奇特,且強而有力。是紀實,也是記憶;是美感,也是暴力;是利器,也是商機。

新聞影像的生產是個複雜的過程,線上的攝影記者、閱聽眾、新聞編輯、媒體主管、媒體老闆、被拍攝者交雜成綿密又相互推矮與指責的權力網,不過,大家的視野往往只限制在記者與觀眾之間,因為他們最直接、最顯著、最有感覺、最好辨識。然而,隱藏其後的商業與內在權力關係,往往才是最大的決定者,但,她的形象總是模糊。 被拍攝者,有時是複雜新聞攝影權力網中的最弱勢者,他們被拍、被觀看、被窺視、被定義、被暴力向相,然而,通常沒有反抗餘地,因為,他沒有像槍一樣的攝影機。但,難道拿著槍/攝影機的戰士們難道就是「加害者」?或者,就不是「受害者」?

影.像,也是種窺視,但誰窺視誰?誰在窺視?誰被誰窺視?誰愛窺視?滿足誰的窺視?誰造成窺視?恐怕又是更大的權力問題!

也許,沒有答案,但,影.像權力網裡的各種角色,需要對談!

時間: 2007年1 月18 日 下午 6:30
地點:台北市議會一樓交誼廳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4段507號 )

主辦單位: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

主持人:
管中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世新大學理教授 )

1/11民生報停刊與記者工作權益座談會

學校裡,我們都知道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媒體工作者,
除了要有充分的熱情,還要培養專業的技術與知識,並具有關懷社會的信念。
但是,
在實際的工作現場中,媒體工作者真的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嗎?
職場中,我們將會遇到什麼問題?

當老闆要你做置入性行銷的新聞,當老闆無故退掉你的稿件…記者如
何維持專業倫理與理想?

當老闆要求降低福利以共體時艱,當老闆突然無預警要你走路…記者
如何爭取自己的權利?

記者每天為他人爭取權利,為什麼忽略了自己的工作權?
如何爭取自己的工作權,保障記者實踐理想與專業?
學校裡沒教的事情,原來還有很多很多…
傳播教育的課程中,這一門學問,一門技藝,老師們該怎麼教?我們該怎麼學習?

講題:
從民生報停刊事件談 記者工作權益與校園勞動教育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