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紮根與瞻望—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 歡迎參加

「紮根與瞻望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為將學術研究及培養原住民高等人才與實際的原住民發展緊扣,特舉辦「紮根與瞻望理論與實務的對話」,期望藉由各方的聚合和互動,建立學術機構和原住民社群的連體共識。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2006 年傑出記者】駐所講座 何榮幸先生演講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2006 年傑出記者】駐所講座

何榮幸先生演講

敬邀參加

講題:「媒體突圍──2005台灣新聞獎大滿貫的沈澱反思」

題綱:

一、回到原點──如何在主流媒體內激進

二、記者的社會實踐──公共型知識份子的使命感

三、媒體在台灣民主深化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時間:10 月 2日(星期一)早上10:10~~11:30

地點: 台大新聞所103視聽教室

主持人: 彭文正所長

頒獎: 恭請包宗和副校長頒獎

貴賓致辭:邀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陳世敏董事致辭

卓新獎新書發表會座談會將在
11:30~~12:30 於同一地點舉行
與談人: 洽談中

[苦勞報導]原民台當務之急:建立完善體制

■苦勞報導2006/09/24

  昨天(9月23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和台灣原住民族學學院促進會舉辦了一場「原住民族與公廣集團的對話」座談會,主要是針對近來公廣原民台台長的資格問題,以及明年將納入公廣集團的原住民族電視台如何運作的問題提出討論,由於時間太過倉卒,未能深入討論,大家僅在散會前達到初步共識,認為建立一個讓原住民族電視台妥善運作的完善體制是大家要一致努力的目標。
  首先發言的是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會召集人孫大川,他首先把原住民電視台的成立背景稍微交代一遍,並表示公共電視尚未開台前,已在山海雜誌投身發展有關原住民自己書寫世界這方面的議題,而在公共電視開台後,進入公視,開始培訓有關原住民的新聞記者,一步步慢慢地努力,希望早日爭取到原住民製播的權力,保護原住民傳播的發展。接著孫大川話鋒一轉,談到有關公廣原民台台長的遴選過程,以當事人的身分表示遴選過程一切按照程序,只是由於當初沒有設身分排除條款,因此造成漢人有出線的可能,並保證從頭到尾完全沒有任何違法的地方。

  當初有參與角逐原民台台長的丹耐夫正若也表示,對於自己的落選心服口服,因為本身的專業與資歷的確不如虞戡平導演。

(95/09/22)本週主題:邊地發聲---青年雜誌《大聲誌》

主 持 人:管中祥、洪貞玲
現場來賓:李怡慧(清大社會所碩士班、大聲誌執行編輯)
內容報報
本週將為您介紹一本「無料」的優質雜誌-大聲誌,到底這本內容豐富、觀點多元、編
排風格已超越「誠品級」的水準的雜誌,與市面上數百種雜誌有何不同,今天將邀請到
大聲誌的執行編輯李怡慧,介紹大聲誌誕生過程與主題設計上的酸甜苦辣。

線上收聽:http://liverec.ner.gov.tw/auto/find.asp
播出時間:每週五,晚間六點十分至七點
播出調頻:台北總台(FM101.7MHz , AM1494KHz)

警察取締暴力,也請NCC取締「暴導」

北市警察局在高雄、台南警局鐵腕對待部分挺扁暴亂人士的暴力作為之後,趕忙針對已經發生快一個禮拜的事件,公布蒐證結果,呼籲民眾指認鏡頭中在台北諸次事件中的「暴亂份子」。但針對916主播台事件的相關嫌犯,卻是將各家媒體報導中有被拍到臉的民眾,都拿出來當成「暴亂份子」?而916當天主播台或記者所遭遇到的對待,真的是新聞自由被侵擾?還是公民反擊偏頗報導的具體作為?從募款階段開始,各家新聞台對倒扁活動報導的偏頗,已經不需要檢討新聞文稿與影像的實質內容了,光是各家新聞台的鏡面就有很大的問題,首先,TVBS等台用計數器在主播背後累計捐款總額,年代在畫面左下角不斷有倒扁LOGO伸出來干擾視覺焦點,而東森在倒扁靜坐之前在畫面左下角倒數,活動開始後則計算已經進行日數,如果倒扁很重要的話,那加入聯合國第幾次失敗的統計,其實也可以考慮天天呈現,或者台北市長投票還有幾天也可以出現在畫面上才對。

而部分新聞台記者於現場連線報導時大剌剌穿上紅衣,似乎是生怕電視機前觀眾不知道該記者也是倒扁的?而該新聞台編輯檯不予以勸誡換衣,似乎與聯合報記者嗆扁後反可調編輯職有異曲同工之邏輯.而這些現場連線記者描述倒扁挺扁的形容詞也有過多與淪於主觀的專業問題.

媒體改造學社9/20 聲明:媒體立即停止偏頗報導,共同維護民主價值

針對近日來不同政治立場群眾的暴力衝突事件,我們要譴責 多數的商業媒體,在這段期間不斷以「政論化」、「宣傳化」、與「衝突化」的報導,透過新聞報導進行政治動員或反動員,激化對立、導致理性討論空間遭到壓縮,進一步形成暴力衝突的因子。群眾暴力衝突的原因不僅出於政治,更出於媒體。要群眾恢復理性對話,就請媒體立即停止這種為了自身政治與經濟利益所做的偏頗報導,擔負「客觀報導」、「 冷靜紀錄」、以及「促進理性討論」的角色,共同維護民主價值。

一、停止「新聞報導政論化」: 近期以來許多大眾媒體在黨派立場上明顯選邊站,以選擇性報導刻意扭曲或壓抑不同意見,導致群眾對媒體的不滿、也無法理性瞭解不同政治立場的意見。在當前台灣民主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要特別強調傳統的「客觀報導」價值,要求所有媒體在新聞處理上,「至少」要以兩面俱陳、不帶預設立場的手法呈現不同的政治主張。

二、停止「新聞報導宣傳化」: 許多媒體不僅扭曲或壓抑不同政治立場意見,還特意透過簡單或煽情的字眼,動員群眾走上街頭。在當前台灣群眾運動發生暴力衝突的時刻,我們要特別強調傳統的媒體「紀錄者」角色,要求媒體停止以黨派立場在報導中以宣傳手法煽情動員,並避免刺激相異立場群眾的反動員效果。

[苦勞報導]公視說明 環保團體猛批 「我們的島」存廢仍然未卜

公視說明 環保團體猛批 「我們的島」存廢仍然未卜

■苦勞報導2006/09/20

  日前,公共電視內部傳出,因節目型態考量,明年可能將停播知名環保節目「我們的島」。消息一經披露,引起各界人士與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彈。為釋清疑慮,公視特地於9月15日上午舉辦說明會,與會的公視同仁與環保界代表均反對公視此項調整。公視總經理胡元輝表示,感謝環保界的批評聲音,也珍惜「我們的島」長期以來的努力,但公視節目型態的調整非其一人能決定,「島」的未來需留待新聞部內的會議討論。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播出長達八年,是目前台灣電子媒體中,唯一常態性的環保節目。因此,對於停播,環保團體的反對也格外激烈。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黃煥彰表示,「我們的島」是公視的招牌節目,不該在尚未有詳細規劃前,說停就停。而公視應對環保領域有更清楚的核心論述。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曼麗認為,儘管公視宣稱「我們的島」存廢並不能代表公視是否重視環保。但「島」具有象徵的指標性地位,不希望連唯一的環保新聞節目都消失。蠻野心足協會秘書長林子凌表示,「島」的去留已經引起立法院永續會的立委高度關注,目前公共電視仍受新聞局每年補助新台幣9億元,未來不排除請公視總經理到立法院說明情況。

原訂9/22日公布之優質兒少節目票選得獎公告延至9/25公布

您好:「你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優質兒少節目票選活動」已於9/20結束,感謝您的支持!原訂9/22抽出之得獎公告,因投票結果尚在統計中,故延至9/25日公告!謝謝您的支持,不便之處尚祈見諒!

社會團體拜會東森表達對外配新聞報導不滿

9月14日下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南洋台灣姐妹會、婦女新知以及國際勞工協會多位代表前往東森電視台,向東森新聞歧視與污名化外籍配偶表示抗議,東森新聞部副總楊荊蓀及編審吳如萍對於新聞處理不當表達歉意,並表示願意打開窗口和社會團體討論,承諾往後讓社運團體和記者在職訓練合作,加強記者的專業。 在9月初,東森新聞推出一系列關於開學季的報導,其中有兩篇新聞寫道屏東縣的外籍新娘子女因為外籍的媽媽不會國語、無法教導孩子功課,也因為家境清寒,媽媽必須為家計奔波,「新台灣之子」缺乏家庭教育,記者在文末更指出「無奈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未來又能給台灣多少希望呢」。南洋姐妹會的姐妹們看這樣的新聞大為火光,決定表達嚴正的抗議。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