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警察取締暴力,也請NCC取締「暴導」

北市警察局在高雄、台南警局鐵腕對待部分挺扁暴亂人士的暴力作為之後,趕忙針對已經發生快一個禮拜的事件,公布蒐證結果,呼籲民眾指認鏡頭中在台北諸次事件中的「暴亂份子」。但針對916主播台事件的相關嫌犯,卻是將各家媒體報導中有被拍到臉的民眾,都拿出來當成「暴亂份子」?而916當天主播台或記者所遭遇到的對待,真的是新聞自由被侵擾?還是公民反擊偏頗報導的具體作為?從募款階段開始,各家新聞台對倒扁活動報導的偏頗,已經不需要檢討新聞文稿與影像的實質內容了,光是各家新聞台的鏡面就有很大的問題,首先,TVBS等台用計數器在主播背後累計捐款總額,年代在畫面左下角不斷有倒扁LOGO伸出來干擾視覺焦點,而東森在倒扁靜坐之前在畫面左下角倒數,活動開始後則計算已經進行日數,如果倒扁很重要的話,那加入聯合國第幾次失敗的統計,其實也可以考慮天天呈現,或者台北市長投票還有幾天也可以出現在畫面上才對。

而部分新聞台記者於現場連線報導時大剌剌穿上紅衣,似乎是生怕電視機前觀眾不知道該記者也是倒扁的?而該新聞台編輯檯不予以勸誡換衣,似乎與聯合報記者嗆扁後反可調編輯職有異曲同工之邏輯.而這些現場連線記者描述倒扁挺扁的形容詞也有過多與淪於主觀的專業問題.

媒體改造學社9/20 聲明:媒體立即停止偏頗報導,共同維護民主價值

針對近日來不同政治立場群眾的暴力衝突事件,我們要譴責 多數的商業媒體,在這段期間不斷以「政論化」、「宣傳化」、與「衝突化」的報導,透過新聞報導進行政治動員或反動員,激化對立、導致理性討論空間遭到壓縮,進一步形成暴力衝突的因子。群眾暴力衝突的原因不僅出於政治,更出於媒體。要群眾恢復理性對話,就請媒體立即停止這種為了自身政治與經濟利益所做的偏頗報導,擔負「客觀報導」、「 冷靜紀錄」、以及「促進理性討論」的角色,共同維護民主價值。

一、停止「新聞報導政論化」: 近期以來許多大眾媒體在黨派立場上明顯選邊站,以選擇性報導刻意扭曲或壓抑不同意見,導致群眾對媒體的不滿、也無法理性瞭解不同政治立場的意見。在當前台灣民主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要特別強調傳統的「客觀報導」價值,要求所有媒體在新聞處理上,「至少」要以兩面俱陳、不帶預設立場的手法呈現不同的政治主張。

二、停止「新聞報導宣傳化」: 許多媒體不僅扭曲或壓抑不同政治立場意見,還特意透過簡單或煽情的字眼,動員群眾走上街頭。在當前台灣群眾運動發生暴力衝突的時刻,我們要特別強調傳統的媒體「紀錄者」角色,要求媒體停止以黨派立場在報導中以宣傳手法煽情動員,並避免刺激相異立場群眾的反動員效果。

[苦勞報導]公視說明 環保團體猛批 「我們的島」存廢仍然未卜

公視說明 環保團體猛批 「我們的島」存廢仍然未卜

■苦勞報導2006/09/20

  日前,公共電視內部傳出,因節目型態考量,明年可能將停播知名環保節目「我們的島」。消息一經披露,引起各界人士與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彈。為釋清疑慮,公視特地於9月15日上午舉辦說明會,與會的公視同仁與環保界代表均反對公視此項調整。公視總經理胡元輝表示,感謝環保界的批評聲音,也珍惜「我們的島」長期以來的努力,但公視節目型態的調整非其一人能決定,「島」的未來需留待新聞部內的會議討論。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播出長達八年,是目前台灣電子媒體中,唯一常態性的環保節目。因此,對於停播,環保團體的反對也格外激烈。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黃煥彰表示,「我們的島」是公視的招牌節目,不該在尚未有詳細規劃前,說停就停。而公視應對環保領域有更清楚的核心論述。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曼麗認為,儘管公視宣稱「我們的島」存廢並不能代表公視是否重視環保。但「島」具有象徵的指標性地位,不希望連唯一的環保新聞節目都消失。蠻野心足協會秘書長林子凌表示,「島」的去留已經引起立法院永續會的立委高度關注,目前公共電視仍受新聞局每年補助新台幣9億元,未來不排除請公視總經理到立法院說明情況。

原訂9/22日公布之優質兒少節目票選得獎公告延至9/25公布

您好:「你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優質兒少節目票選活動」已於9/20結束,感謝您的支持!原訂9/22抽出之得獎公告,因投票結果尚在統計中,故延至9/25日公告!謝謝您的支持,不便之處尚祈見諒!

社會團體拜會東森表達對外配新聞報導不滿

9月14日下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南洋台灣姐妹會、婦女新知以及國際勞工協會多位代表前往東森電視台,向東森新聞歧視與污名化外籍配偶表示抗議,東森新聞部副總楊荊蓀及編審吳如萍對於新聞處理不當表達歉意,並表示願意打開窗口和社會團體討論,承諾往後讓社運團體和記者在職訓練合作,加強記者的專業。 在9月初,東森新聞推出一系列關於開學季的報導,其中有兩篇新聞寫道屏東縣的外籍新娘子女因為外籍的媽媽不會國語、無法教導孩子功課,也因為家境清寒,媽媽必須為家計奔波,「新台灣之子」缺乏家庭教育,記者在文末更指出「無奈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未來又能給台灣多少希望呢」。南洋姐妹會的姐妹們看這樣的新聞大為火光,決定表達嚴正的抗議。

「原住民族與公廣集團的對話」座談會

公廣集團公佈未來原民台台長之後,由於當選人不具原住民身份,立即引起社會各界討論。有人認為身份是族群重要象徵,原民台台長必須由原住民擔任,也有人認為,專業才是台長資格的重要考量。無論持何種觀點,公廣原民台台長的資格已經引起原民社群及關心原民台與原住民主體性的朋友高度討論。不過,原住民族的傳播權,在優勢族群的高度壓縮及排擠下受到嚴重戕害,因此,除了台長資格,明年將正式納入公廣集團的原住民族電視台該如何運作,一樣需要共同關切,特別在制度上如何兼顧媒體專業性、公共性與原住民主體性,以及未來公廣集團應如何與不同社會階層、部落、地區的原住民互動,充分反應原住民族的需求,滿足各群體近用媒體的權利,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

歡迎各界一同關心!(自由入場)主辦單位: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灣原住民族學學院促進會

時 間: 2006年 9 月23日(週六)上午 9:30-12:30

地 點:城鄉會館(三樓會議室)

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4-3號(開封街v.s 西寧南路口)

主 持 人:管中祥(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來 賓:

孫大川(公視董事、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會召集人)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針對近日「反貪腐」靜坐報導聲明

九月九日,凱達格蘭大道上醞釀已久的政治活動正式展開,在國內媒體的過度關注下,這場以「反貪腐」為訴求、以「和平」、「理性」為號召的政治運動反而成為了這幾天以來台灣大多數閱聽人無法迴避的新聞夢魘,不但嚴重排擠了其他重要社會、民生、國際新聞,眾家商業媒體更有意無意地強加詮釋,或是引導活動走向,提供的資訊也流於瑣碎、片面與情緒化。

台灣媒體觀察與教育基金會在此對媒體報導此一事件提出三點訴求:

1. 媒體不該淪為群眾宣傳品,應多方呈不同的立場與聲音,台灣社會並非非藍即綠社會,應顧慮不同的社會立場與感受,以及與多元觀點與價值。

2. 媒體大幅報導群眾運動已大量排擠其它新聞,群眾運動報導固然重要,並為顯著新聞,但報導時需考量比例原則,不應忽略其它有關教育、民生、經濟、環境、社福等新聞。

3. 對於群眾運動報導勿過度強化衝突面與花絮,如此會將新聞帶向表面化、激化、對立化與瑣碎化,相反的,媒體應更深化群眾運動報導,進一步探討群眾運動背後所存在憲政體制、陽光政治、政治人物操守等相關相關議題,發揮媒體功能,提供豐富與深入資訊,呈現群眾運動在民主發展的意義。

(95/09/15)本週主題:空中讀書會---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

主 持 人:管中祥、洪貞玲
現場來賓:林元輝(本書作者、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內容報報
今天空中讀書會要為各位聽眾邀請到的來賓是林元輝老師,介紹他最近的新書《新聞公
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新聞為主例》(巨流出版),過去在新聞傳播研究當
中,從來沒有人將新聞視為「公害」,而這種說法也變成台灣社會獨有的「名產」,到
底什麼是「新聞公害」?又為何台灣社會的媒體生態已經病態至此?而這一窩瘋的不當
報導風氣又從何而來,身為小小觀眾的我們又應該如何抵制,本週請您與我們一起空中
閱讀這本好書。

線上收聽:http://liverec.ner.gov.tw/auto/find.asp
播出時間:每週五,晚間六點十分至七點
播出調頻:台北總台(FM101.7MHz , AM1494KHz)

本週主題:媒體新視界---主播的一步一腳印

(95/09/08)
主 持 人:洪貞玲
現場來賓:詹怡宜(TVBS資深主播)
內容報報
今天為各為聽眾邀請到了TVBS的資深主播詹怡宜,暢談主播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在台
灣當前的媒體生態下的主播工作的兩難。

線上收聽:http://liverec.ner.gov.tw/auto/find.asp
播出時間:每週五,晚間六點十分至七點
播出調頻:台北總台(FM101.7MHz , AM1494KHz)

[苦勞報導]讓媒體改革成為公民運動 使台灣不再有媒體受害者

讓媒體改革成為公民運動 使台灣不再有媒體受害者
■苦勞報導2006/09/02

  對許多人來說,9月1日和平日並無不同,但對台灣的媒體記者朋友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今天是「記者節」,最近卻發生王建民拒絕接受台灣媒體訪問的事件,以及長久以來充斥在新聞媒體的各種侵入式報導,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有鑒於此,特別在昨天(9月1日)上午舉行一場「以反省取代慶祝」的記者會,並發起連署,希望記者朋友在爭取新聞自由之虞,也能回歸新聞專業,並尊重受訪者的人權,共同為更優質的媒體報導做努力。   晶晶書庫負責人賴正哲表示,由於台灣媒體長期對同志身份的污名,以致於許多同志朋友不喜歡和家人一起看電視,甚至於害怕,因為從以前到現在,媒體只要沒有重大新聞事件,同志的新聞往往就可能被拿來大作文章,而且不管內容是什麼,受訪者的聲音永遠不會出現。 賴正哲說,甚至在前幾年有一則新聞是同性戀除夕夜轟趴,新聞畫面是一個個男同志被迫穿著內褲排排低頭站好,媒體標題聳動的把同性戀=轟趴=雜交=愛滋,那一天有許多同志朋友,剛好在與家人圍爐吃飯看電視,可想而知,他們的那一餐\有多麼的煎熬與痛苦。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